2019-11-21 09:07
11月16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网共同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召开。
与会学者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中国精神”“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及对话交流。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演讲中指出:
十九届四中全会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作出的《决定》,系统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演变、制度创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四中全会《决定》的价值意义,根本上是由《决定》的内容、内涵决定的。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在理解《决定》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必须下更大的功夫,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决定》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
我们注意到,在《决定》全文中,“制度”一词出现了222次,“治理”一词出现了83次,显然,这是《决定》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与此相关的,“制度体系”出现了16次,“治理体系”出现了29次,“体制”出现了43次,“机制”出现了76次。
从实质性内容来看,《决定》一共列举了13个大的方面的制度、体制和制度体系。这13个方面,就是13个部分,但它们有的叫制度体系,有的叫“法治体系”,有的叫“行政体制”,有的叫“制度”,有的叫“政策”。
进一步展开,按照我的大致梳理和统计,全文大大小小一共提出了13个“制度体系”,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
提出了150多项制度,如“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
提出了70多个“体系”,如“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国家实验室体系”“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等;
提出了将近40个“体制”或“体制机制”,如“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等;
提出了将近50个“机制”,如“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等。
这么多的制度、治理、体制、机制、体系,意味着什么?表明了什么?
它们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进一步走向了系统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高度;意味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作的大量探索、创新和成果,都纳入了这种系统化、整体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之中;同样,我们未来奋斗、努力、改革、创新的一个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就是要按照《决定》的部署,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显然,这是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历史性的提升扩展,是一次历史性的系统集成,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制度、中国治理这条道路上迈出的新的巨大的步伐。
未来中国怎么发展进步,当今世界怎么读懂中国,很大程度上要看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内容,看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和推进的情况。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我们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