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过千年,北海公园的奇石可是宋徽宗“淘”来的!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杨昌平

2019-11-26 22:08

深读

北海公园永安寺后正觉殿前月台两侧有一些形状各异的山石,游人只觉这些山石甚是美观,却并未深思其来源。前些天参加“西苑北海艮岳石岩相析定”研讨会时,才得知这些被游客所忽视的山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宋艮岳石。

提起艮岳石,就会想起宋徽宗。宋徽宗赵佶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他的《祥龙石图》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祥龙石图》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其“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祥龙石图》中的太湖石,即艮岳石。

▍宋徽宗的《祥龙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搜集的艮岳石也遭到金兵劫掠。古代的一些典籍曾提到,金兵把汴京中的部分艮岳石运到燕京,并营造园林。若记载属实,北海琼华岛上的部分奇石就是艮岳石。而“西苑北海艮岳石岩相析定”,则是对北海艮岳石的一次“亲子鉴定”。以科学检测手段来寻找这些石头的根源,无疑是对文物保护从“物”本身到文化遗产的一种拓展。

艮岳石与北宋之亡

在中国皇家园林掇山叠石艺术的发展脉络中,以宋徽宗营建的“艮岳”为代表的宋代是一个高峰时期。“艮岳”是一个极为宏伟的园林巨制 ,如果能幸运地留存下来,肯定是极为珍贵且瑰丽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艮,在八卦中,为山之象,若作方位,指东北方。宋徽宗营建“艮岳”,和道教还有些关系。他笃信道教,自称为道君皇帝,身边也有不少道长,其中就有茅山刘混康。宋徽宗想多生些儿子,找刘混康看风水。刘进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 。”

宋徽宗

为此,他处心积虑地寻找包括奇石在内的各种祥瑞之物。在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最好的政治工具。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给“艮岳”取材,宋徽宗下旨在苏州设置应奉局。苏州人朱勔对山石颇有心得,被蔡京推荐管领应奉局,专门在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东京(开封,金灭北宋后改称汴京)。十船一组, 称作一“纲”,由此得名“花石纲”。“花石纲”持续二十多年,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全国上下,费百万役夫之工,致使民不聊生。遂有席卷南方数省的方腊起义,直接动摇了北宋的国本。

▍《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运场景

宣和四年(1122年),艮岳初成。《宋史》笔下的艮岳以南北两山为主体,两山都向东西伸展,并折而相向环拱,构成众山环列、中间平芜的形势。宋徽宗也很满意,他亲书《御制艮岳记》:“峰峦崛起,千叠万复,不知其千里,而方广无数十里……”

只可惜,景观之盛难避兵凶之危。金兵挥戈而来,二帝被俘。

金人用“泥灌法”北运艮岳石

北宋被灭后,宋徽宗搜集的石头都遗留在哪儿?艮岳的太湖石,在京城开封军民守城之时,一部分被砸碎充当炮石。金兵南下时,部分正向京城发运的太湖石遗弃途中,成为江南园林中的珍贵景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高4米,宽3米,细巧秀润,有72个天然孔穴,若以一炉香置于石底,便会孔孔出烟。苏州留园中有一冠云峰,高5.6米,以秀挺剔透见长。

在金国灭辽后,海陵王完颜亮下令扩建燕京城,贞元元年定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并在城北金湖附近“开挑海子,栽植花木,营构宫殿, 以为游幸之所”。就在此时,太液池奠定了现在一池三山的基本格局。

宋徽宗搜集的奇石成为完颜亮修建琼岛的良材,他下令将汴京中的艮岳石和数万工匠运到中都。在此期间,北宋京都宫殿中的贵重礼器、文物以及名贵建筑材料,也被不计代价地辇运至中都,用来增华其宫殿和园林。其中,宋徽宗苦心经营多年、1122年(宋宣合四年)告成的园林杰作,即著名艮岳中的太湖石,也被运到琼华岛中。

北海公园永安寺法轮殿后的艮岳石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艮岳》描述了金兵运送艮岳石的方法:“艮岳之取石也……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 圆混,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

琼华岛艮岳石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此期间,移至他处或散落民间者甚多。关于琼华岛艮岳石的变迁,史料记载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为修葺瀛台而移取白塔四周艮岳石。第二次移取北海琼华岛艮岳石,是在乾隆朝中期,为经营大内宁寿宫花园假山,乾隆皇帝命人在瀛台和琼华岛选取了大量艮岳遗石。内务府大臣福隆安的奏折云:“白塔西边旧有南太湖石,经宁寿宫拆运三百七十七块,其所拆分位补堆青山石。”

现代科技证实北海公园山石根源

时至今日,北海琼岛所能看见的艮岳石主要分布在白塔山下半部,永安寺后正觉殿前月台两侧和四个洞口以及见春亭等处。这些山石质地坚硬,呈黑褐色,表面如精象皮状,人称象皮纹石或象皮青。其形状有的朴实浑厚,有的玲珑剔透。最具代表性的是引胜亭和涤霭亭北侧的“ 昆仑石”和“岳云石”。

▍北海公园里的“岳云”石

“昆仓”、“岳云”石北面均有三个砖券门,券脸以艮岳石镶嵌,三券门内用东西向砖券连通,成窟状,名“楞伽窟”。在券门两边有弧形 石阶而上至券洞顶,阶侧均有青白石栏板、望柱,每侧二十一套,下端安设抱鼓石。弧形台阶中间及两侧,均堆叠着当年从汴京运来的艮岳石。

▍北海公园里的“昆仑”石

2019年4月至5月,北海公园与天津大学共同组建艮岳石取样检测团队,分赴各地采集艮岳石及其他叠石样品。结合艮岳石遗存情况,对北海和开封艮岳石遗存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取样方案。按照艮岳石分布情况,北海取4-6个样本,开封取2-3个样本;江南园林(留园、拙政园、 网师园、狮子林、寄畅园)每处4-6个,合计40个。

取样完成后,检测团队委托科研机构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包括反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差热、失重、红外光 谱等),观察和分析岩石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对比这些样本的属性,佐证北海艮岳石的来源。

通过岩相分析发现,送检的32个样品中,北海艮岳石与开封龙亭公园艮岳石、留园、拙政园等园内南太湖石的物相组成基本相同,可以判定为同一类型岩石。而艮岳石为代表的南太湖石与北太湖石、青石,在岩相上明显不同。由此可见,北海艮岳石确实来自于北宋时的“艮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表示,对北海艮岳石的“亲子鉴定”,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其根源,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从昔日宋徽宗艮岳中的珍物,到金代琼岛上的胜景,再到今天北海公园内最古老的文物精华,琼华岛艮岳石已经跨过了近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段的见证,正如乾隆皇帝诗中所言:“摩娑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北海艮岳石,将继续静卧在白塔山上,述说着它们的传奇故事。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