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夜间经济的不只有夜市和灯光秀,还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潘福达

2019-11-27 15:32

经济

在我国多个城市,夜色越来越美,夜晚人气儿越来越旺,夜间经济成为城市的一抹亮色。

在近日举行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夜间经济的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门票经济持续弱化,夜间餐饮仍占主导,文化休闲则为需求蓝海;交通、安全等因素制约夜间经济发展;夜游早出晚归趋势、长尾效应明显;同时提出要把握夜游“黄金四小时、白银六公里”等观点。与会文旅专家认为,夜间经济要有更多新的体验,注入科技、文化等元素。

夜间文旅消费日益增长

夜间经济不只是夜市上的消费,文化场景下的夜游、夜观、夜览同样需求强烈。此次发布的《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比起夜市美食街的诱惑,夜间节庆和文化场馆的演艺活动更为市民游客所向往。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夜间经济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空巢现象而提出的一个经济学名词,主要包括夜景观光、街区夜游、景区夜游、夜市/夜宵、夜间演艺、夜间节事、夜间文化场所休闲活动等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说,当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假日旅游统计值班和数据分析工作中发现,每到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热点城市和旅游景区拥堵难题总是得不到有效解决,广大游客和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戴斌举例说,一边是入境和国内旅游者长期抱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回去想想啥都不知道”;另一边却是很多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规划馆等文化场馆,以及兼有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性质的旅游景区,下午5点就早早闭门谢客了。

与此同时,从电信等大数据实验室对重点城市游客消费轨迹的数据监测可以看出,从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等夜间网上打卡地,到广州小蛮腰、北京奥运塔、上海黄浦江岸的灯光秀,从稳步上升的夜场电影上座率、24小时书店,到受到高端游客欢迎的天坛夜宴、长城夜宴项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和居民对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需求正在日渐增长。

上海豫园老街明灯高挂

餐饮消费依然是“大头”

北京日报客户端经济频道曾多次报道,以北京为代表的多个城市纷纷出台夜间经济新政策,各地呈现“夜太美”的热闹景象。

戴斌说,夜间经济的参与者一开始主要是夜市餐饮、购物、K歌,后来慢慢加入了观影、看戏、阅读等文化内容消费场所,现在公共服务和市政工程也加入了进来——国家博物馆延长了闭馆时间,北京地铁加开了夜间班次,上海、济南等地出台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一些城市还设立了“夜间区长”,这些都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需求,从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商业项目和旅游消费,让白天没时间消费的年轻人、没有地方休闲的老年人、没有热闹可看的少年儿童,让愿意共享本地美好生活的游客重新回到街道上来,才应是数字化时代重构城市活力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夜间消费的品类上来看,即使是夜间经济发展比较优质的城市,餐饮消费占比仍超过七成。”赵一静说,应该看到,夜游不能只是夜市和灯光秀。

夜间经济需要“新三样”“再三样”

《报告》显示,比起街区夜游和夜市、美食街,夜间节事活动和文化场馆更为游客所向往。这意味着,夜间文化休闲活动是消费需求的蓝海。

根据《报告》,夜间经济应发展“老三样、新三样、再三样”——“老三样”指夜市、演出和景区,“新三样”包括节事、场馆和街区,夜间经济的“再三样”是指书店、古镇和乡村。

北京坊里PageOne书店前门店拥有大面积观景落地窗

“夜间节事活动可以成为文化新载体、城市新名片,文化场馆是城市新风景线,街区是高频消费区、新晋网红地。”赵一静说,书店更多承载的是一个城市夜间休闲的功能,而古镇和乡村是未来夜游的新去处。

戴斌建议,各级各类资本市场和市场主体应扩大投入,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让不同消费层次的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在夜间有得游、游得起、玩得舒心。

“14亿人口的文化需求和每年60多亿人次的旅游市场,就是那个最大的而且永不会消失的风口。”他说。

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新华社、“中国旅游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潘福达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