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 19:40
提到如今的通州区,不仅是老百姓口中的“通利福尼亚”,也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重点提到的城市副中心。而且这儿自古以来就是京东重镇,历史上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的说法。
《日下旧闻考》中曾有记述“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舟车辐辏,冠盖交驰,实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的通州,不仅有燃灯塔这样的古迹,也有东大街这样有代表性的街巷。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组照片,回顾这里的过往。在此,也感谢通州区图书馆提供的照片。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建路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路县依潞水而定名“通州”,这也是通州得名之始。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起点,自元代郭守敬主持修浚通惠河以来,漕粮从南方走水路直运京城,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通州,也因此成为很多人进入北京的第一个入口。
燃灯佛舍利塔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摄 1860年
1860年9月23日,当英法联军取道天津,过通州,准备长驱直入北京城时,随军摄影费利斯·比托随手拍下了眼前这座高耸入云的燃灯佛舍利塔。这也是北京的第一张照片。
永通桥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摄 1860年
永通桥,俗称八里桥,是通惠河上的重要桥梁,史称它为“陆运京储之通道”。也是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它也是守护北京的一道重要防线,著名的“八里桥之战”便在这里进行。
大通桥下漕运码头
△约摄于1860年-1869年
大通桥,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造的三券平面石桥。横跨在通惠河上,因而通惠河也俗称大通河。图为大运河停运之前,大通桥漕运码头从船上卸下漕粮的情景。大通桥于1956年拆除,此图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记录由大运河北端的通州石坝码头经通惠河驳运进京的图片资料。
通州土坝码头
△约摄于1900年
土坝位于通州城东门外,是江南漕船的终点站。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建造。当时的漕船在此与适于在内河行驶的“剥船”交接货物,剥船再经通州城的护城河将货物运到新旧南门外,最终用小货车转运到仓库。每年的运量达到三四万石,能节省不少陆运费用。
二道闸
△摄于1920年代
元建大都后,利用漕运,在通惠河到通州大运河北端设立了五个闸口:大通闸、通惠闸、高碑店闸、花闸、普济闸。其中二道闸指的便是通惠闸,位于现在的朝阳区通惠河北岸庆丰闸遗址附近。
商船
△摄于1930年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修成通车,漕粮自天津乘火车运到北京,北运河停止漕粮运输,然而运河上的商船运输依然往来不断。河中的大型货船扬帆向通州城方向驶进,船上数名船夫持蒿待撑,另一船上还带有一只小船,准备遇浅滩时用来剥运。远处也有两艘货船靠近对岸向通州方向行驶,表情此处河道宽深。
疏浚北运河
△约摄于1930年
为便利漕运,历史上曾多次疏挖北运河淤积的泥沙。图为20世纪30年代运河枯水期,人们疏挖运河的场景。
游船
△摄于1920年代
此图远景为大通桥,此处水流清澈、河面宽阔,春、夏、秋三季都有游船揽客。
风力帆船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摄
利用风力前进的帆船,不仅是漕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运河两岸百姓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影响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习俗。
运河的开通,催生了通州城的建设,通州的经济和军事地位进一步凸显。自明至清,加筑城墙,扩建粮仓,街巷纵横,商铺林立,有了城市的肌理;再加上晨钟暮鼓,佛道宫观,沿街叫卖,有了生活的氛围。
通州鼓楼
△摄于20世纪40年代
民国时期的通州鼓楼。鼓楼元代称为齐政楼,历代几经毁坏和复建。清末,鼓楼的暮鼓晨钟指挥着全城的作息。1934年改为通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闸桥
△约摄于1950年
闸桥,明代所建通流闸。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将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又在1936年改建为铁栏桥。画面左侧是老字号“内联升”鞋店。穿过桥孔露出的平面木桥名为“庆华桥”,以桥南由庆华园浴池得名。两桥均于1952年在通惠河支流故道上修筑新华大街时拆除,闸桥遗址尚存。
小楼饭馆
△约摄于1950年
小楼饭馆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时就称“小楼”,此楼坐落在通州旧城中心南大街与牛羊市胡同(今回民胡同)相交处。其所创制的“烧鲇鱼”是通州古代饮食三宝之一(另二宝分别为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菜)。1985年,此楼拆除,向东后撤新建一座三层楼。
北大街
△约摄于1930年
北大街是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地区最繁华的一条街。街道两侧排列着清末民初所建的中西结合风格的店铺门面。路面两侧正在施工,铺设排水管道。1963年拍摄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曾在此取景。
东大街
△约摄于1930年
东大街在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创建渔阳郡和潞县城池后逐渐形成。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扩建一倍,东大街与通往北京的西大街隔河错位相对,因在通州旧城西门以内,所以故名东门内大街,简称东大街。东大街,是明清两代通往京杭大运河北端各个码头的主要大街。
南大街
△约摄于1930年
图中这条大街即为南大街,远处歇山顶二层楼是通州鼓楼。南大街位于今中仓街道辖域,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扩建几近一倍后形成。明清两朝,南大街是漕粮从漕运土坝码头经陆运入储东仓、中仓的必经大道。
新城南街街景
△约摄于1930年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总督粮储太监为保卫西仓、南仓,奏建通州新城。通州新城东连旧城,设西南二门,分别题额“五尺瞻天”、“望帆云表”。图中的新城南街紧贴西仓南墙,东起旧城内大街(今通州佟麟阁大街),西与西仓西墙外石道(今新仓路)相接。新城南门历来居住达官贵人与显赫人物,如:民国政要王芝祥、钱铺张家、税科王家、集头徐家、当铺高家等。
小红牌楼
△约摄于1950年
小红牌楼,在新城南街与大红牌楼胡同相交之处。明代在大运西仓和漕运仓储衙门忠瑞馆之间形成一条大街,是守卫北京、长城部队和八旗官兵领取粮饷和俸粮的大道。牌楼内两侧是坐粮厅与西仓遗址。此牌楼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拆除,遗址无存。
通州街头
△约摄于1930年
通州是京都最重要的码头和仓储之地,驰道上的马夫、车夫、运河上的船夫、纤夫,万国朝拜的使者,进出京都的达官显贵、商客都要经过通州。这就促进了通州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各种小吃应运而生。米面铺、油坊、豆腐坊、油果铺、切面铺,大多是世代相传的坐商。还有众多走街串巷叫卖的摊贩,如切糕、凉糕、层糕、炸油饼、炸麻花、面茶、杂碎等等。
街头杂技
△约摄于1930年
通州地区的卖艺场子很多,主要集中在人群聚集的闸桥、教堂附近。耍把式卖艺的形式有:刷双石、石伞座、耍石锁、顶碗(软功)、银枪锁喉、手掌击石等等。图为“蹬技”表演,属传统杂技项目之一。表演者平身仰卧,双脚向上与身体呈直角,双脚蹬杠铃,另一演员手撑杠铃成直角倒立。表演通常引来大批民众围观。
通州街头宣传画
△约摄于1930年
图为通县医学会开展预防疾病,接种疫苗,注射霍乱、伤寒菌苗的街头宣传活动。
通州街头宣传墙
△约摄于1930年
民国时期,通州街头的“工农商学联系起来打倒伪绅”宣传画。
通州漕仓廒房
△约摄于1900年
《通县志·专记》记载:通州中、西各仓“仓内建廒,一廒五间。数廒连山并建称‘连’。连与连之间相距三丈,左右各宽二丈,称水道。各廒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顺序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