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14:57
即便历史爱好者也不一定知道,明军灭元的最后一战具体发生在哪?答案是,今天北京怀柔区雁栖镇附近的亓(qí)连关长城脚下。更鲜为人知的是,昔日古战场今天有一座有全球最美图书馆之称的乡村图书馆藏身于此。
亓(qí)连关也称亓连口或亓连口关,位于怀柔区雁栖镇莲花池村,与慕田峪长城遥遥相望。虽说亓连关的名气不大,但因其古时位于长城孔道险要之处,又是著名的蓟镇长城与昌镇长城的分界关隘,是蓟镇石塘路西起第一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代《四镇三关志》和清代《顺天府志》均记载,蓟镇“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亓连口,接慕田峪昌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三镇边务总要》记载:“亓连口,通大川,正关水口宽漫,通连骑,极冲。”
极冲之地,自有其魅力所在。亓连关长城为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所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光阴荏苒,岁月沧桑。今天,亓连关长城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原生态的风貌呈现于世人面前,诉说着它风云激荡的前世今生。
扑朔迷离的隘口名称
亓连关建于山谷处,这里山势陡直,关口处急转直下,城墙也修出90度的雉堞,极为惊险。山顶上,城墙连接着敌楼,一路伸展而去。山上的敌楼与城墙还保持着原样,旧关于1972年修建“范崎公路”时拆掉。目前的亓连关是按照当年关城样式择地重修的,现莲花池桥的位置才是当年亓连关水关遗址。
▌异地复建的亓连关口。摄影:于书文
此关为明蓟镇长城石塘路管辖的最西关隘,向西南可连接慕田峪长城大角楼,向东可达神堂峪长城。今属密云的石塘路是九边十一镇长城中蓟镇“西协四路”之一,明代军事上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分区指挥部驻地。
我曾探究过怀柔长城的所有关口,唯独亓连关的名字十分奇特。它既不属于地形特征,也与附近村庄毫无关联,史籍中更无任何记载。走访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各有不同,更显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一说修建长城时,一位名叫亓连的督军带领修关,他身先士卒,与兵士同甘共苦,后不幸殉职,时人为纪念这位督军而命名亓连关。另有一说,修关时条件艰苦,耗时数载,凿石筑墙,砌砖和灰,极尽人力物力。虽水源充足,用之不竭,但粮食有限,供应不及时,饿死了很多人,人称“缺粮口”,后讹传为“亓连口”。
第三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亓连关所在的村子叫莲花池,姓氏以温、傅、张为主,大都为明代山西移民而来,也有守城官军的后代,但并无亓姓人家。老人回忆,村内的莲花泉,泉水一直清澈透明,无论季节更迭,干旱灾荒、兵荒马乱从没间断过。此泉为雁栖湖的一支源头,泉水很大,喷涌而出,就像盛开的莲花,村庄由此得名。过去,亓连关也有写作“开莲关”的,不知是笔误,还是这个名字确实与莲花泉有关。
与村内老人聊起此事,对几种说法均不能断定。无论怎样,亓连关都是重要关口,我很倾向第一种说法,尽管在史籍中还没有发现“亓连”这个名字,但心里仍希望这一座关口能与英雄的名字相联。笔者遍查史料,明代关于亓连关较早的记载应当在《明实录》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民。按所辖关隘……曰亓连口……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四镇三关志》记载亓连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隆庆四年、万历十七年、万历三十三年均有重修。
今年8月,我在慕田峪参加长城文化节期间,景区的王峰告诉我,明代有关亓连关的三通重修石碑,均收藏于慕田峪。于是见到了万历十七年修城碑碑文:“万历十七年春防,分修亓连关敌台一座,周长一十二丈……望亭房一座。又修亓连关堡营房九间,于五月二十七日修完。”隆庆四年碑文记名蓟辽总督谭纶、巡抚刘应节、总兵戚继光,石塘岭等处地方参将陈勋等鼎建;万历三十三年碑文记名都司韩锡、千总阮继光,鼎建完成敌台城墙墙体。他们的名字刻写在石头上,那些石头和名字与巍峨的长城一起万古流芳。
▌隆庆年间的重修石碑
昔日古战场建起了最美图书馆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朝顺帝向北逃遁,元王朝土崩瓦解。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依然十分活跃,他们从未放弃对中原的回望。明军则采取攻势,以消灭元军有生力量为主。为了避免在沙漠作战,明军重点占领战略要地,对其他地方,先打后退,引诱元军,再来再打。
明初,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率军在亓连关长城关外与元军展开了最后一战。结果徐达大获全胜,擒获了元平章事康同佥(相当于丞相)。元顺帝退走漠北草原,元朝灭亡。《明史纪事本末》有“徐达败元于此”的简略记载。600多年过去了,这次发生于怀柔长城的著名战事几乎很少有人提及,甚至没有人知道当年的古战场就在亓连关外的交界河。为了弄清楚这次怀柔长城历史上著名的战事,笔者曾多次到交界河附近探访。最近查看并拜读了学者梁向东《大明宣府纪事——扫除残元势力》一文,对此战事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盘踞在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出击。当年11月,徐达率领大军进入燕山山脉,追剿败退的元军。经过昼夜行军,于怀柔亓连关外的三角村(今交界河)与敌遭遇。顿时狼烟四起,喊杀之声声震山谷,血战之中,擒获了职位相当于丞相的平章事康同佥及一名皇家医官。元顺帝带领后宫妃嫔、一些皇族以及数万残军退走漠北草原,元朝就此灭亡了。
▌亓连关长城最险处位于关口东北侧最高点石人坑附近,长城在此融于山体。摄影:于书文
关于这次战事,我曾拜访过怀柔文化名宿王宝骏老先生,他说这是明代推翻元朝的最后一战,也是发生在怀柔长城关外的著名战事,由于时间久远,史籍记载得不多,人们很难了解战事详情。对于战事发生地,老人说过去曾有人认为在八道河村,不准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直隶”二记载,“亓连口,在黄花镇东第十一关口也。其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败元于此。”王老曾写过《三角城三角村三尖塔》一文,对三角村演变为交界河做过考证,认为交界河西通臭水坑、南通亓连口、隔山通慕田峪、贾儿岭,“三角”实为“三交”,是今交界河独具的特点。
昔日古战场,如今新农村。村内绿色河谷边一个简洁的现代派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篱苑书屋,几年前,美国Business Insider网站评选出全球最美的18家图书馆,篱苑书屋位列第八,国内仅此一座入选。设计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书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方形建筑外观,采用当地柴火棍装点,显得别出心裁,新颖独特。设计者把来自满山遍野的4.5万根柴火棍,布置在玻璃幕墙上而形成篱笆,原本图书馆的玻璃与钢的混搭结构,因为错落有致的柴火棍的点缀而变得平易近人,别有韵味地营造出浓浓的书卷气。
▌昔日古战场上建起了全球最美的图书馆
我看到很多人慕名而来,有旅行的,有享受午后阳光的,更多的是在静谧的阅读空间,满足知识的渴求。来宾们以各自最舒服的姿势或趴或躺,和书籍做着最亲密的接触。被水面、栈道、鹅卵石以及绿叶幸福包围着的篱苑书屋,像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孩,就这样轻轻出现在大众面前。在这里,长城脚下的战火烽烟早已远去,大自然的恬静幽雅和淡淡书香扑面而来。
老照片见证百年沧桑
旧时亓连关所在的莲花池村,是一个因雁栖河源头泉水而命名的美丽村庄,曾处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古往今来,这条被称为“西道”的长城孔道,既是明代军事关防节点,又是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饱经历史的风霜洗礼。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山水风光、长城文化焕发出惊人的魅力。由“虹鳟鱼一条沟”到“雁栖不夜谷”,昔日的边关古道变得欢乐和繁华。
时光回溯到1908年,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突然出现在莲花池村。他是谁,来这里干什么?原来,他的名字叫威廉·埃德加·盖洛,美国人,旅游是他平生最爱,古老长城的魅力,促使他慕名而来,有亓连关的莲花池村自然不能例外。
《中国长城志·老照片》中,记载长城志愿者张保田用十多年的时间潜心搜集长城的老照片,并在原址进行复拍,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长城的历史变迁。《与盖洛的世纪约会——从莲花池启程》,记载了盖洛一行从莲花池启程考察长城的经历。盖洛一行夜宿莲花池村,受到乡绅和村民的热情接待。次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盖洛团队一行至少12人,赶上骡马从莲花池村出发,踏上寻找东岔道的旅程。这段旅程他们一共用了两天时间。第一天,从莲花池到慕田峪正关台登上长城,然后一直沿着长城向贾儿岭攀登,最后由贾儿岭下山到达西栅子南吉利村。
这是盖洛考察长城全程中最艰苦卓绝的一天。从海拔高度297米的莲花池出发,攀登海拔高度1004米的贾儿岭,高差达707米。而且这段路程中间没有人居住,不论是百年前的盖洛团队,还是今天的登山者,要完成这段路程而又不想在野外露营的话,就必须当天翻越贾儿岭。700米高差,30华里陡峭的山路,对盖洛团队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天他们拍摄了13幅长城照片,其中4幅是在城下山地上拍摄的。团队中的画家詹能斯还绘制了一幅精确的写生水彩画“东岔道”。盖洛在其著作《中国长城》中对内外长城交会点的描述,就是现在所说的“北京结”。
▌1908年的亓连关长城。摄影:威廉·埃德加·盖洛
“东岔道附近著名的长城莲花池关”在盖洛的著作《中国长城》中占据了封二的位置,全书的第一幅图片,凸显莲花池在盖洛考察长城旅程中的重要性。这是当天盖洛拍摄的第一幅照片,照片说明中首次使用了“东岔道附近”修饰语,说明此地离盖洛的目标已经不远。图片为黑白照,有些模糊不清,但长城关口坍塌的痕迹、河谷中乱石横陈的景象,还有骡马驼队出行的身影依稀可见。与盖洛百年前的老照片对比,长城依然巍峨,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长城垛口坍塌的痕迹明显比当年严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城墙两侧的林木比百年前茂密了很多,尤其是每到春夏之际,放眼望去,茫茫林海,一片绿色。山杨、栎树、松柏树郁郁葱葱,浓荫匝地,古老的长城掩映在无边的树林中,显得格外雄壮巍峨。
▌如今,从同一角度看盖洛1908年拍摄的亓连关长城,可以发现这段长城的变化不大。摄影:袁维忠
盖洛一行由亓连关登上慕田峪,过牛犄角边,又拍了几幅照片,其中一幅对面山上的正北楼清晰在目。巧合的是正北楼后面,一左一右两座山尖正好就是“鹰飞倒仰”和“天梯”,长城在那些犀利的山尖上穿行。而右面隔一座山峰就是盖洛梦寐以求的“东岔道”。这幅照片也许是人类第一次把正北楼、鹰飞倒仰、天梯、北京结(东岔道)等长城著名景观集中在一张底片上记录下来。
在历时3个多月的长城考察途中,他拍照片、做记录、收集资料,于第二年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发行了这次考察的成果——《中国长城》。正是因为这本老相册,盖洛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个全程考察长城的国际友人”。
对照威廉·盖洛的老照片寻找当年的印记,对比百年长城的变化,亓连关在历史的烟云中更显得巍峨壮观。我想,百年风雨、百年沧桑。岁月在长城上留下了印痕,关塞如铁,壮绝京北,也许它变得苍老了,但唯一不变的是长城的风骨、长城的精神,还有长城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