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张作霖奉军真正崛起的密码?抢!抢!抢!
北京日报·纪事 | 记者 董少冬

2019-12-17 15:25

深读

清政府垮台后的军阀混战中,来自西方、日本以及军阀自造的各色武器喷吐着火舌。这其中,有一个本土武器“品牌”曾经名震一时。一个繁体“东”字铭刻的厂徽,标明了它们的出身——东三省兵工厂。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辈的经营下,奉系东三省兵工厂曾经号称“东方第一”

▌辽十三式步枪上的东三省兵工厂厂徽

建厂十余年间,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枪炮武装了奉军,使其成为军阀混战时期装备最好、火力最猛的军队。只是,这些枪炮虽能让奉军在军阀中称雄,却没有成为守土保国的利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二十余万东北军未做抵抗,东北沦陷。兵工厂和数以万计的崭新枪炮,沦为“资敌”之物。东三省兵工厂“东方第一”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东”字枪炮昙花一现,没有给战乱频仍的中国留下足够强大的武器。

抢政府从日本购买的军械使奉军壮大

1918年,在秦皇岛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时期轰动全国的“大劫案”。此案打劫目标是能武装近3万人的军火,案值极大,当事人又是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这些特殊的因素让这个案件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抢劫”。

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军阀们的事,能叫“劫”吗?因而当时被称为“秦皇岛截械事件”。弄明白这个所谓“截械事件”,要从北洋军阀内斗说起。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走向分裂。矛盾最集中的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派分歧不断,明争暗斗。1917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为了加强武备,和日本泰平公司签订了4000万元借款合同,并以此款从日本购买军火,步枪近三万支。到了1918年,直系军阀冯国璋当上了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被免职。来自日本的军火该交货了,收货方应该是北洋政府。冯国璋正在掌权,这批军火实际上会落到直系的手里。皖系当然不能让这批军火白白便宜了直系。

皖系得力干将徐树铮曾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他到东北找到了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杨宇霆和徐树铮都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是同学兼好友。徐树铮和杨宇霆谋划一番后,向张作霖提出:奉军要即刻入关劫走这批军火,奉军可得到截得之军火3/4,皖系仅要其余的1/4,然后配合皖系重新掌握北洋政府。当时张作霖还没有完全掌握东北,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奉天省(辽宁),奉军只有三个师,武器装备陈旧,听了徐树铮的条件,张作霖立即欣然接受。

▌张作霖和杨宇霆。

1918年2月,由日本运送军火的商船陆续抵达秦皇岛,奉系大将张景惠也率部赶到。徐树铮拿出他在任陆军部次长留下的空白“提械证件”,交杨宇霆填好,凭此假证与日方交涉。这时,冯国璋派出的北洋政府陆军部的军火接收员也已赶到。徐、杨等人一面与接收员敷衍搪塞,一面将所有军械清点完毕并装上火车。张景惠突然带兵将车站包围,强令机车倒挂车头,将装满军械的火车开到了奉天市(沈阳)。

当时奉军只有三个师,得到这批军械后,很快扩充了7个混成旅,军队人数从几万人发展到了20来万人。随后,张作霖软硬兼施,将东三省收入囊中。从那以后,他统治东北三省长达10年之久,直到1928年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抢造币厂使奉系有了军工厂经费

奉军在两三年内飞速壮大,急需扩充装备。张作霖便开始筹建自己的兵工厂。

事实上,在刚刚成为一方诸侯的奉天督军任上,张作霖就建了一个奉天军械厂,厂长一直由他的参谋长杨宇霆兼任。只是奉天军械厂规模很小,只能修理枪械,生产一些弹药,远远满足不了奉军需要。而一直是张作霖左膀右臂的杨宇霆,在“秦皇岛截械事件”中立了大功后不久,却一度脱离了奉军。原来,“秦皇岛截械事件”后,张作霖自任奉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在此期间,有人告发徐、杨勾结,偷用奉系军费和武器另招募军队。张作霖与徐树铮因此闹翻,徐辞去副司令之职回了北京。杨宇霆被免了参谋长,追随徐树铮而去。

现在张作霖想建大规模的兵工厂,只能和继任奉天军械厂厂长的陶治平商量。根据《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收录的陶治平回忆录记载,奉天军械厂原有的厂址、设备都不足以扩充升级成兵工厂,陶治平相中了大东边门邓大人庙和造币厂地块,于是来找张作霖请示:邓大人庙属地方所有,事情好办;造币厂归北京政府管辖,如使用,尚需交涉。张作霖大手一挥:“北京政府什么事情都不管我们,和他们交涉什么,叫他们的人回北京就是了。”

于是,陶治平带着一个连的奉军到了造币厂,说明来意。那边厢的厂长看这架势,不敢多言,很配合地让陶治平接收了造币厂。这里便成了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厂部——可以说是抢来的。

根据陶治平的回忆录透露出一些细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建设资金也是抢来的。据陶治平回忆,接收造币厂之后数日,厂里的人一直不走。陶赶去催问,那位厂长说,厂里有48箱铜元,是全厂职工的花红(即奖金),希望能准许他们带走。陶治平马上带人清点,把这些铜元如数发给他们,这些人才满意地走了。其实更满意的是陶治平,他在清理造币厂时发现了大量银条,“据说可值几千万元”。张作霖原本觉得建设兵工厂资金颇为困难,准备让吉林、黑龙江两省协助一些。发现了这些银条,张作霖便没再要两省的协助款。

陶治平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两年多,建成了无烟火药厂、弹药厂和枪厂等主要工厂。1923年韩麟春继任,弹药厂分设了枪弹、炮弹等分厂,东三省兵工厂还建设了自己的电厂、机器厂等附属设施,规模迅速扩大。实际上,在韩麟春担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时,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直接领导叫“督办”。这个督办,正是原来的奉天军械厂厂长、奉军参谋长杨宇霆。

杨宇霆在1918年被张作霖撤职后,追随徐树铮到了北京。张作霖在杨宇霆离开后感觉到了他的作用,常对左右说:“你们办事,都赶不上邻葛(杨宇霆字邻葛)”。于是,1922年,张作霖不计前嫌,又找回了杨宇霆,任命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督军署总参议,一切军政大计都与杨宇霆商办,可以说言听计从。1922年,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灰溜溜地退回了东北。张作霖哪能甘心,他马上着手整顿军务,扩充实力。杨宇霆是这次整军的核心人物,很快使奉军从军队结构到指挥体系都大为提升。正是在主持奉军大规模整军的过程中,杨宇霆兼任了东三省兵工厂的督办。在他担任督办的几年内,东三省兵工厂规模飞速扩张。当然,这背后是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曾任东三省兵工厂材料处处长沈振荣在《东三省兵工厂》中称:“东三省兵工厂建厂达13年,到九一八事变前,建设资金达3亿余元,实际还不止此数。”

“3亿余元”是个什么概念?不妨用另一组数字做个对比。据档案资料,1926年奉系兵工厂的经费年额为2300万元,奉军军费年额为1800万元,张作霖个人特支经费为1000万元,总计高达5100万元之多,而财政岁入仅为2300万元。也就是说,1926年,仅东三省兵工厂的支出就能花光当年的财政收入。东三省兵工厂给东北经济带来的压力并不是1926年才出现的。早在1923年,时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的王永江就表达过不满。当时王永江在老家金州养病,因为一笔兵工厂向财政厅申领的经费,给杨宇霆写了一封信:“今日接厅中来信,谓兵工厂上使座签呈:一为常年经费一百余万;一为现用购料费一百六十余万,均经批准,令厅照拨云云。查此项款为二百六十余万。事前并未与厅中接头,遽由上峰(张作霖)一批,即须照拨,不管库款有无此项预备……且一省之款,均按一省之各项行政支配之,若一处遽增数百万而不管其他,则其他方面不将停滞废弃乎?”

王永江是理财高手,素有奉系“财神”之称,自1916年出任奉天省督军署高级顾问后,一直是张作霖的“钱袋子”。王永江上任之初,奉天省入不敷出,欠了上千万元的外债。他大举推行经济新政,短短几年,就让奉天省“岁入益增,达三千而至四千余万矣”。正是有了王永江推行的卓有成效的经济举措,东北经济在北洋政府时期迅速繁荣。张作霖能成为“东北王”,王永江幕后作用功不可没。

钱不够花,就增税“抢”百姓的

但是,张作霖的战争机器像黑洞一样吞噬着东北经济。张作霖根本不管经济如何,杨宇霆扩建兵工厂的任何需要都予取予求。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奉系军阀不断增加税收,1924年奉省各种税收增加一到七成。各项税收层出不穷,除正税之外,还有战时附加税,甚至连结婚、入学、毕业都要纳捐。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曾停发机关职员薪水,以充军饷,其搜刮之剧,显而易见。

1926年,在奉天省省长任上的王永江,眼见东北经济在无边军费的糜耗下濒于崩溃,深感无力回天,干脆挂印而去。张作霖几番延请,王永江坚辞不受。王永江辞职后,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历述其苦衷:“如防水焉,仆之筑堤一丈,而杨乃决去一尺,则全堤俱溃,筑之力不如决之力大而且速,悍然不顾,于是吾民大苦,而危象渐成,此下野所以不能不决然也。”

张作霖舍得给,杨宇霆舍得花,巨量资金支撑着东三省兵工厂迅速膨胀。设立之初,东三省兵工厂依旧以轻武器弹药和无烟火药生产为主。枪弹厂设备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厂引进,当时日产子弹1万发。后来分别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平均日产子弹为20万发,到1929年生产鼎盛时期,日产子弹40万发。这样的生产能力,把国内老牌的汉阳、上海等兵工厂都甩在身后。

除了弹药,东三省兵工厂用数年时间,建起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完备的生产能力,也是同时期国内兵工厂难以望其项背的。1923年东三省兵工厂设电弧炉一座,这是中国最早的炼钢电炉之一。在炼钢电炉投入使用之后,该厂在1923年的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达6.8万吨。基础原料的供应能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炼钢能力提升带来了电力供应紧张。最初,东三省兵工厂向当地的民用电厂购买电力。民用电厂支撑不了兵工厂的需求。为此,东三省兵工厂干脆建起了自己的电厂。该电厂含3000千瓦发电机一座,l000千瓦发电机两座,及400马力锅炉四座。

兵工厂所属炮厂、炮弹厂、铸造厂等先后从日本、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铸造厂添设炼钢熔炉,中级钢料已能自制,需求量最大的枪筒钢,在后期实现了完全自产。1926年到1928年间,东三省兵工厂达到鼎盛,成为拥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八大工厂,兵工医院、兵工学校等众多附属单位的大型综合兵工企业。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占地3200余亩,拥有机器设备近万台、职员1000多人、工人2.5万余人,无论规模、产品和人员,都是当时国内兵工企业的行业之冠。

一直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自然时刻关注着东三省兵工厂。在日本的公开出版物上,已经宣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兵工厂”。当然,这样的评价自有日本的特殊用心,并不是完全客观。日本的单个兵工厂也许没有东三省兵工厂的体量大,但其整个军工产业,无论规模和水平都处在世界前列,远远超过中国。不过,东三省兵工厂称为“中国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除了东三省兵工厂,奉系还发展了其他军工企业。其中,仅次于东三省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企业是奉天迫击炮厂。该厂始建于1922年,与东三省兵工厂同期起步。1926年,张作霖任命李宜春为厂长,奥地利人沙敦为总工程师,掌管全厂行政和技术工作。该厂可生产80毫米与150毫米两种口径的迫击炮、炮弹及迫击炮车与附属产品。在正常情况下,该厂每月可产迫击炮80门、弹药4万发。而东三省兵工厂的炮厂不但能够生产迫击炮,还有各种口径的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最大的榴弹炮口径甚至达到240毫米。

▌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

▌日军占领下的东三省兵工厂重炮生产车间。

张作霖创办东北兵工厂最主要的目的是装备奉军。自东三省兵工厂扩建后,每年能生产大炮约150门,炮弹20余万枚,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发,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生产的军械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供给张作霖争霸全国的战争所用。张作霖对于东三省兵工厂巨大的投入也算没白花,奉军在各路军阀中的武器装备可算精良。在很多军阀的军队还拿清末的老式步枪作为主要武器时,奉军手中已是可以比肩西方列强的步枪、机枪,而且弹药极为充足。

在这之外,奉军的大炮更让其他军阀吃尽了苦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由于东三省兵工厂初建,对战局影响不是很大,张作霖败北。两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兵工厂的武器装备让奉军鸟枪换炮。奉军大获全胜,特别是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当时的奉军,每个连就能装备四门轻迫击炮,两门重迫击炮。据《东北军史》记载:“奉军迫击炮极多,射击力比直方炮队远一英里,这成了奉系制胜的原因之一。”正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联合冯玉祥,捧段祺瑞在前台为临时执政,随后又打退了冯玉祥,自己在北京充任陆海军大元帅,走上了人生巅峰。责编:董少冬 孙文晔)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