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闻一多含泪写完,七十年后作曲家含泪谱曲!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姜宝君

2019-12-20 16:57

深读

今天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两岸三地将再次共同唱响那首经典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略带伤感的曲调和饱含深情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很多人都会哼唱这首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

12月17日,在澳门街头,国旗和区旗迎风飘扬。TAKEFOTO/新华社供图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1925年,闻一多写下了一组诗:《七子之歌》,将七处被列强或割让或租借的七块土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

组诗的第一首便是澳门,其内容就是我们熟悉的歌词: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

或许正是因为目睹当时的山河破碎,诗人才可以写下如此饱含深情真情的诗篇。

然而,在当时,闻一多并不认为这首诗特别好。他认为《七子之歌》只是源于一种爱国和激情,只是将积压在内心的情绪,以一种很强烈的方式宣泄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这首诗,还达不到他提出的“三美”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是有原因的。

1922年8月,闻一多来到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他留学的专业是绘画。在学习绘画之余,他仍然不忘自己的另一爱好:诗歌。

在美国的生活是丰富的,同样也是苦闷的。苦闷是因为,国家实力的衰落,导致中国人在美国倍受歧视与隔阂。

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的期末考试后,他获得“最优等名誉奖”,却因为他是黄种人,没有前往巴黎、罗马等地艺术考察的资格。同样,因为是黄种人,在毕业时遭受了“奇耻大辱”:按照惯例,毕业生应该是一男一女列纵队上台领取毕业文凭,但由于种族观念,美国女生没有人愿意与中国人为伍,只得六个中国男生自行排成三对,走在队伍前端。

一系列的不公平待遇,更激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写下了很多带有血和泪的诗歌。1925年3月,闻一多在离开美国前夕,带着对故乡的眷恋,用满腔的热血,写下了这一组诗:《七子之歌》。

闻一多满怀着理想,希望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之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6月1日,他乘坐的轮船停靠在上海码头,闻一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迎接他的是当头一棒:这里刚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的马路上,还流淌着爱国志士的鲜血。

在这种情况下,7月4日,《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闻一多回国后的第一组爱国诗作,其中就有这组《七子之歌》。他在发表这些诗时还专门申明:“这些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发表它们“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发表在《现代评论》杂志上

诗人的心血没有白费。《七子之歌》发表后,一位署名为“民治”的评论者写了《三首爱国诗》一文,综评闻一多的《醒呀》《七子之歌》《洗衣曲》三诗,“表现了中华民族争自由求独立的迫切呼号的精神”,他还称赞诗人“能首先感着痛苦,首先热起情绪,首先擒得诗意……”

《七子之歌》组诗第一首便是《澳门》

1949年后,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漂流在外的“孩子”一个个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如愿回家。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的1998年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澳门岁月》的纪录片,总导演李凯在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导演决定将这首诗作为《澳门岁月》的主题曲。后来,纪录片摄制组找到了著名作曲家李海鹰。

李海鹰是广东人,对那一带的土地有着浓浓的乡情和热爱,而且他对澳门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都比较了解。

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诗句。因为闻一多诗歌中饱含深情,李海鹰受此感染,流着泪很快便谱完了曲子。1999年12月20日,这首《七子之歌·澳门》,随着飘扬在澳门上空的五星红旗,响彻大江南北。那一刻,无数人泪如雨下。

二十年过去,当《七子之歌·澳门》的歌声响起时,每一个人仍然能感受到赤子的热忱。(参考书目:闻立鹏《艺术家闻一多》,综合整理澎湃新闻、南方PLUS等相关报道)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