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来“集”上走一走,传统家居用品格外受宠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硕

2020-01-20 10:41

城事

一到过年,就得赶集。老人是为了买点儿过年家里备着的蔬菜,年轻人则是为了看热闹。“到大年三十,一天比一天人多”这已是摊主们共同的结论。

青云店集市的裁缝摊,女摊主始终低头干活顾不上抬头

为了有更宜居的环境,集市正在淡出城市。于是,本属于乡村的大集,除了承载着传统的功能之外,也为城市居民们提供了一个玩乐乃至怀旧的场所。

青云店集市的鸡肉摊

然而乡村的集市也在经历着变化。在青云店、魏善庄两个集市上,就能看到。

青云店集市的蔬菜摊

永恒不变的是,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永远都是卖蔬菜水果的区域。每个摊位前都放着二维码。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有用过现金了,手机支付非常方便,在这里也一样。

在这里也不一样。摊主们一双双黑得发亮的大手中,常常攥着一把钞票。毛票少见,一块钱的不多,最多的是十元二十元,更大的钞票,那还得装进腰包。在这里,现代化的手机支付,输给了传统的现金支付。

青云店集市上的对联灯笼年货

这是因为来逛集市花钱的人,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即便来,也懒得扛着大包小包蔬菜溜达。

青云店集市上的服装区域人并不多

年轻人在干什么?逛吃逛吃,集市上的小吃,尤其是现场制作的相当常见,价钱还挺便宜。食品卫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里的小摊,摊主们也都准备了夹子来收取现金或找零。城市里街边的小吃摊都已逐渐撤掉,不干不净的东西已被人们否定,但在这儿,却没人真跟这个问题较真儿。因为那一口现做的小吃,其味道其形式,对人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

青云店集市上的干果瓜子摊,很多种口味的炒花生瓜子

青云店集市上的小吃摊,面条现拉现煮

青云店集市上的炸糕摊散发着香气

家居用品摊位前,现代工业化的塑料产品并不少见,但是它们的命运是被胡乱摆放在摊位上;相比之下,纯手工制作的扫帚、炊杵,则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边。连摊主都感慨,这塑料制品,前些年卖得挺好,但如今一年不如一年,已有更多的人选择使用高粱穗儿捆成的扫帚,“因为它最好用。”

魏善庄集市上的传统炊杵很受欢迎

刷锅的炊杵更容易解释这个问题。如今我们常用不粘锅之类的炒锅,用久了偶尔也会粘上东西。用百洁布吧,刷不掉;用钢丝球吧,锅就毁了;用刷子吧,似乎全世界的塑料刷子没有一把能精美匹配锅底的弧度。

青云店集市沿着一条林荫道一眼望不到边

这一切问题,在同样是高粱杆做成的炊杵面前迎刃而解。如果嫌软,还有竹子制成的。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以往的农村里,不仅很多老人都会制作,即便是集市上,也常常是京郊小厂的产品。摊主说,现在京郊已经没有这种工厂了,想要进货,都得跑到涿州、固安呢。

青云店集市上的水果摊

而最受欢迎的蔬菜水果,更多的时候,却并不过秤了。集市上人多的时候,走起来摩肩接踵,想要买点儿东西,人们得在摊位前站定,摊主把蔬菜过秤,再装进袋子递到人们手中。这一套麻烦,都被堆放好并装了袋的形式所替代。

青云店集市上的蔬菜区域人最多

曾几何时,买“搓堆儿菜”是因为我们吃不起好菜;而在这里,人们只要以眼光去衡量价值与体积,重量成了次要的因素。杆秤、盘秤、电子秤,干得过真金白银,却干不过汹涌的人潮、宝贵的时间。

青云店集市上的裁缝摊总是很忙

最忙碌的要数裁缝摊。城里人带着一些针线活来这儿找人做已非常普遍。经历了这些年的疏解整治和便民工程,北京人买东西不难,但是一些裁缝、小修理则有待进一步增加。集市上的裁缝们,都忙得顾不上抬头了。

青云店集市上的日历摊

最后向您提示,如果您打算到郊区赶集,青云店的集市是农历二四七九,魏善庄则是一三六八。若赶上周末,则人特别多,附近还会有小规模堵车,且青云店集市停车有人收费5元。二者均可在地图软件中搜到位置。在集市上莫要太贪便宜,以免买到质量差的山寨产品。吃东西的时候,适当注意卫生。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