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09:28
最近不少市民发现,西四南大街一号的二友居西四包子铺又回来了。“以前只要是从西四路过,必定被馋虫勾引,进去喝一碗炒肝儿来二两包子,吃饱喝足了才有劲儿继续溜达。现在二友居又回到原址了,心里真是高兴。”张大爷说。
王大姐也是打小就吃二友居西四包子铺的包子,她说那是最香不过的。“每天从那儿路过,一定要到二友居闻闻味儿再回家。买包子的时候就拿上一口锅,盛上一大锅拿回来一家人一块儿吃。”听说原址复建,王大姐激动地第一时间从大兴赶来品尝,小时候吃包子、排队买包子的回忆又浮现在眼前。
据了解,二友居始建于1921年,由宫廷御厨常二有创办。常二有是清朝宫廷御厨,无儿无女,告老还乡的时候无依无靠,就在西四十字路口把角儿开了一家便饭铺维持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二友居曾更名为“西四包子铺”,2001年因拆迁停业。直到2015年,华天二友居肉饼店才又重新亮相。
复建后的二友居店里分为上下两层,一层用作就餐,二层是厨房,做好的美食通过传菜电梯源源不断地运往一层。上午10点刚过,小店几张桌子就已经坐满了来回味老味道的消费者。
现在,二友居已经有15个连锁门店,而回归的不只是品牌,还有原汁原味的美味。“原址复建后,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技艺也还是当时的技艺。去年,我们品牌启用了‘集体师傅、集体徒弟’的现代学徒传承模式,采用的馅料配比、制作技艺等也都是按过去的老方子来。”华天二友居技艺传承人、经理曹淑琴说。
二友居技术技艺传承人毛雅军师傅介绍说,为了更符合当下顾客的用餐和消费习惯,店里菜品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也在做法的细节上做了优化创新。“就拿招牌的二友居包子来说,我们改良了传统的和面工艺,加入少量泡打粉,这样蒸出的包子即使晾凉后皮儿也不会硬,汤汁儿也不会被面皮吸收。”
这次二友居西四包子铺原址复建,是北京华天饮食集团旗下继地安门马凯餐厅后第2家在原址复建的餐厅。2019年3月,66岁的中华老字号北京地安门马凯餐厅正式重张开业;2016年和2018年,隐退市民视线10多年的“八大居”柳泉居和萃华楼重张开业。稻香村门店恢复昔日的炸肉串,门店口排队排出几里地;北冰洋推出的袋淋限量供应,曾出现一袋难求的局面……
“老字号”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老字号”的产品也超越了单纯“产品与技艺”的范畴,饱含着人们的感怀与追思。2017年商务部、发改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振兴老字号发展的利好政策。在这股春风下,越来越多的老字号纷纷回归,引发的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显示出老字号品牌丰厚的消费基础。不少市民大呼过瘾的同时,这张城市文化名片也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