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后,他们再“战”小汤山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赵莹莹

2020-03-18 18:25

城事

2020年除夕夜的晚上,范桂生一家三代五口人,虽同在北京,却是分三个地吃的年夜饭。他的坐标最远,昌平区小汤山康复医院。“咱就是干抢险的,接到命令那就上。”应召,已成为这位副队长骨血里的自觉。

北京小汤山医院局部 潘之望 摄

17年前,一批建设者用七天时间建成一座非典医院,创造出“小汤山速度”。17年后,当初的青年已迈入中年。时光流逝,热血犹存,听见小汤山建设的号角,他们又一次请战,归来。

永远首批到达的“急先锋”

2020年1月23日,农历大年二十九,北京建工应急抢险大队副队长范桂生带着队员,赶到小汤山康复医院。走进院子里,他先“咦 ”了一声,眼前的场景和记忆中的大不一样。“这儿当初还是一片空地,如今楼都盖起来了。”范桂生口中的当初,指的是17年前为建设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千人大会战”。

范桂生在小汤山施工现场

2003年4月21日,为应对非典疫情,北京市决定抢建一座大型传染病医院。两天后,机器的轰鸣声就在小汤山响起。专门从事塔吊拆装、大型构件运输等工作的范桂生和工友们一起,于4月23日率先到达小汤山,负责活动房的材料运输。“一干就是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连轴转了72个小时后,他完成所有工作,离场奔赴下一个工程。

谁也没想到,17年后,范桂生会再次披挂上阵,回到小汤山,参与医院修缮工程。而且,和17年前一样,他又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人。从1月23日下午4点开始,他带领抢险大队的队员,日夜不停工,只为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工人宿舍。每天,队员们要从东六环出发,将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单程距离就达130公里,饿了就在路上吃个面包、泡盒方便面;渴了也只敢小口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事后统计,8天时间,每位队员平均运输距离接近4000公里。

“抢险大队干的就是急难险重的活儿,咱不上谁上。”年过半百的范桂生,话语里从不见夸耀的字词,就连儿子和儿媳春节也在值班、只有老伴儿在家照顾年幼孙子的事,也是同事悄悄透露给记者的。他只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用行动说话的老技术员

2003年4月23日,这个日期,几乎印刻在每一位曾经参与小汤山“非典”医院工程的建设者心上。

2003年,机电技术员李靖鑫刚刚36岁。4月23日早上8点,前往工地检查的他刚进工地大门,就接到一通参加紧急会议的电话。会上,他被委派任务:迅速组建起一支机电队伍,参加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建设。

机电技术员李靖鑫(左)

4月23日晚上,李靖鑫带着技术人员直奔小汤山,一到现场,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住了。“短短一天的时间,工人和设备都进场了,场地也开始平整了。看着一面面旗帜在风中飘扬,每个人都不自觉地为之鼓舞。”当初的场景,17年后回忆起来,李靖鑫仍觉历历在目。整整7天,他和技术人员一块儿忙着铺管线、调设备,有时候凌晨3点还在开会,平均下来一天只能睡上2个小时,“用一句话总结,累并快乐着。”

2020年,李靖鑫已满53岁,知天命的年纪。听说小汤山医院启动修缮,明知是又一次体力与精力的大消耗,这位老党员仍主动请战,再一次回到小汤山,担任北京建工小汤山医院北区机电负责人。记者采访的当天,正赶上北京刚下完一场雪,晚上7点时气温已降到0°C以下,李靖鑫仍在施工现场指导工人“穿管走线”,顾不上吃口晚饭。

“经历多了,没觉得这是事儿。”他希望,能用冲在最前面的行动带动年轻人,热爱并投身于建筑行业,“若未来再要抢建一座小汤山医院,就看他们了。”

舍不得浪费每一分钟的机电人

机电技术负责人刘元光,话不多,有点严肃,却也是一位两上“战场”的老人。“如果说土建搭建的是医院的‘骨架’,机电打通的便是医院的‘脉络’。”第二次参与到小汤山建设中,刘元光觉得压力更大了。因为,相比于17年前的新建工程,他觉得,这一次的修缮工程技术难度更高。

机电技术负责人刘元光

他指着房间内的吊顶说到,旧有的管线几乎全部拆除替换外,还新增了弱电控制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室内新风换气系统、安防系统等,如何在保持建筑主体结构的前提下,让管线与管线间不发生碰撞,需要精细的计算。

大年三十临行前,刘元光告诉家人,没特别紧急的事儿就别给他打电话,“对现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极其宝贵的,浪费不得。”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