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 跨越17年 不变的“小汤山精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阳叶萍

2020-04-17 19:06


17年前,还是土木工程系一名准毕业生的郭双朝,被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奇迹深深震撼了。2003年4月,北京建工人鏖战7天7夜,建成北京小汤山医院。

 

17年后,已是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副经理的郭双朝,被任命为小汤山医院升级改造工程副指挥。时值腊月廿九,北京建工接到紧急命令,立即投入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当天,郭双朝带领总承包部“先锋部队”入驻工地,连夜开工。这一待就是53天。

“决战五昼夜 决胜小汤山”誓师大会

 

“这是一场不容闪失的硬仗,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来攻克。”郭双朝表示,北京建工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小汤山医院B区东侧改造、E区改造、战备病区,还要建设液氧站、压缩空气房、负压机房、垃圾消毒间、120救护车洗消站等配套用房及院区内外道路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

 

除了面临材料短缺、劳动力短缺等多重挑战,此次改造项目本身也极其复杂。“无论用工用料都超出常规工程。”郭双朝介绍,电线用量比常规工程多出四五倍,同规模工程可能只要建20间机房,而小汤山医院建了155间。

郭双朝(中)指导夜间施工

 

郭双朝用“震惊”一词,形容他来到小汤山医院第二天看到的场景。那是除夕夜零点,寒风萧瑟,远离万家灯火的小汤山医院,施工现场一片沸腾。300多米长的路上,几乎全是轰隆隆的挖掘机、压路机、摊铺机等大型机械。46个小时后,连接院区内外的“生命通道”提前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26个小时。

小汤山医院修缮改造用工、用料远超于常规项目

 

这是一次高密度的人员大会战。高峰时,工地现场总人数超过5000人,大型机械设备近百台,有时60多米长的走廊里几乎人挨着人。

 

所有人的节奏都像“打仗”。郭双朝说,大家每天吃盒饭,基本是摘下口罩匆匆吃完,累了就靠墙眯一会儿。“不负韶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辱使命”这16个字,成为小汤山医院改扩建项目所有参战者的精神支柱。

 

在郭双朝眼里,“工人师傅们都特别可爱。”这支施工队伍中,有来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配套工程等多条战线的建设者。

 

例如,年过半百的应急抢险大队副队长范桂生,参与过17年前的小汤山“非典”医院建设,今年仍第一时间就奔赴小汤山医院;临近退休年龄的施工员李云祥,每天平均走2万步,连续两三周凌晨一两点才睡觉;曾参加抗击“非典”、汶川援建、7·21房山抢险救灾多项重大任务的刘英全,白天指挥现场,晚上带着墨斗,趴在冰冷地面上放线打点,困了就找个地方躺会儿然后接着干活。

工人师傅们雪中施工

 

在项目安装集装箱的关键时期,四场暴风雪接连来袭。施工依旧如昨,工人们身披雨衣,一个个弯腰铲雪,扎钢筋、浇筑砼、安装集装箱等。

测量小组冒雪进行测量定位

 

“集团领导来现场查看时嘱咐,虽然抢工期重要,但建设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为确保施工安全,郭双朝风雪夜排查场地,踩踩冰雪初化的铁板架滑不滑,看看电气设备是否正常运转等。

风雪夜如常作业

 

施工现场日夜轰鸣。有天晚上11点,郭双朝正查看楼层施工情况,突然听到有人喊号子,“一二使劲,一二使劲……”一声更比一声大。原来楼下正赶工铺设电缆,那些电缆足有胳膊那么粗,约300米长,管理人员和工人师傅并肩挑灯作业。郭双朝感慨,“这是举集团之力的工程,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所有人的能量都发挥出来了。”

 

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数据接连蹦出:1个昼夜,完成10万平米场地“三通一平”;4天4夜,完成1704间集装箱安装;8个昼夜,E区改造率先完成通过验收;9个昼夜,B区东侧电梯安装完成创造行业最快纪录;23个昼夜,B区改造任务通过质量验收;53个昼夜,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医院拔地而起。

如今的小汤山医院

 

3月16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真是又一个奇迹。”参与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的郭双朝表示,按照常规施工,如此规模和标准的医院建设需要两到三年工期完成。

 

小汤山医院改造奇迹诞生的背后,是北京建工数千名建设者的不舍昼夜。从抗击“非典”,到阻击“新冠”,从7天7夜创造奇迹,到53天奋力攻坚,时空跨度17年,北京建工人的“小汤山精神”依旧不变。

 

2003年的郭双朝,只是奇迹的旁观者。2020年的他,是奇迹的创造者,也是一名大写着“小汤山精神”的北京建工人。

战疫芳华

编辑:阳叶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