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4:20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的时期,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体验到丧失之痛,可能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收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亲人等等。哀伤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丧失时的心身反应。广义的哀伤指的是任何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丧失所带来的反应,狭义的哀伤是指因死亡而带来的哀伤反应。这里重点讲讲丧失亲人引发的哀伤反应。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有些人可能要体验丧失亲人的痛苦而进入哀伤过程。有人说,“一个人经受了丧亲之痛,人生轨迹从此不同,已不可能走回原点”。失去一个人,感觉像是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关系越紧密,这份丧失就更令人痛苦。
哀伤是一种正常而复杂的体验。在此过程中丧亲者会出现包括情感、认知、行为、生理、人际关系和精神层面的各种反应。处于哀伤中的个体可能会有这些表现:持续不断地渴望见到逝者、想念逝者,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痛苦,感觉悲伤、内疚、愤怒、责备自己或他人、难以接受亲友已离世、情感麻木、难以参加社交活动等等。丧亲者的身体方面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感觉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出现睡眠问题,睡不着、易惊醒、常做梦,甚至做噩梦。一般而言,由于失去亲人而引发的令人痛苦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这些哀伤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有少数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从哀伤中走出来,出现病理性的哀伤,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社会功能受到较大损害,也称为延长哀伤障碍。
这次疫情下的丧亲是突发的、创伤的、没有预期的、毫无准备的死亡,在亲人临终阶段可能无法在身边陪伴,甚至可能没有见到亲人最后一面,无法进行简单的告别,更无法举办丧葬仪式,这使得疫情中丧亲者的哀伤过程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哀伤的个体进行心理调适呢?
首先,支持或帮助丧亲者以自己认同的方式进行哀悼仪式,完成与亲人的告别。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丧亲者可能不能按传统的惯常做法进行哀悼,但是还是需要找一个替代的方式举行哀悼仪式,这是有心理学意义的,这代表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也许家人朋友不能亲自到场,在家也可以举行网络的哀悼仪式。亲朋好友可以帮忙出主意,帮助完成哀悼仪式。个人也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心里送别自己的亲人。
其次,支持并鼓励丧亲者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对逝者的回忆。亲朋好友可以倾听陪伴他们回顾亲人去世前后的事件,反复诉说某些细节或内心的某些感受,回忆与逝者生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里要注意他人不要随意劝说,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强加给丧亲者,因为丧亲是个人最悲痛的丧失,没有什么可以弥补,他人也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但丧亲者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梳理,需要宣泄情绪。倾听和陪伴是对丧亲者最好的支持。
除了言语表达,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可以以书信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爱与想念,可以通过表达性书写写下失去亲人的感受,缓解内心的情绪压力,也可以写一写纪念性文章或回忆录。还可以通过绘画,做手工等艺术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另外,可以帮助处理丧亲者的内疚和自责。丧亲者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反应可能持续时间会长一些。在失去亲人之后,生者可能会感到深深的内疚或自责,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而间接地导致了死亡,或者认为自己原本应该可以做些什么事以避免死亡但却没有做到。对于内疚和自责,他人只要适度从现实和理性的角度帮助分析其情境,而不用刻意劝说丧亲者改变自己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内疚和自责会减轻。
我们还需要帮助丧亲者慢慢适应丧失亲人后的生活。丧失亲人后,一般而言,个人生活将面临重大的调整,要注意在短期内不要做出重大的生活决定。这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有助于丧亲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丧亲者经历丧亲六个月之后,各种社会功能没能慢慢恢复正常,可能就进入了病理性哀伤,这时就需要寻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有人说:“悲痛是所有感情中最高尚的,它是人们能给予亲人的最后的爱”。经历了生死,我们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