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20:01
上回咱们讲到,刘伯温带着30位军士选定了明朝都城新址——南苑,又跟30位军士交代了回南京后骑马追箭的任务。
南苑又称“南海子”,元代是皇家猎场,史称“下马飞放泊”。“下马”,指离城里不远,骑上马,一会儿下马就到了。“飞放”,指飞鹰放狗,“泊”自然是指“海子”。图为1930年代的南苑郊外。
第二天一早,刘伯温和30位军士就回南京了。可是聪明一世谨慎一世的刘伯温,万万没想到大江大浪都闯过去了,老了在小阴沟里头翻了船。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仔细地和大家说,原来在刘伯温对士兵们交代安排的时候,他们身边过去一个胖老头,这胖老头可不是别人,正是这方圆几十里大名鼎鼎的郑大老爷。当时在北京的南郊有八大富户,这位郑老爷就是八大富户之首,不但有千顷良田,万贯家财,还在京西养着很多骆驼,在京东出租若干船只,这南面十里八乡的买卖字号大多也是他开的,其中就包括刘伯温他们住的旅店。
这旅店平时没什么人住,客人极少,这些房间基本是给郑大老爷的朋友们预备的。不管是外地来的要在这儿住,还是离得不太远的,都是在这儿吃了喝了玩了不想回去的,就在这儿住。就这么个地方,所以刘伯温他们刚在旅店住下,掌柜就觉着有点扎眼,就让店小二告诉了郑大老爷,说今天突然一下来了30多人,都骑着高头大马,看样子是远道而来,可是又不像过路的住一宿就走。
这郑大老爷可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可是他听了半天也没听出所以然,也没琢磨透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所以郑老爷就出门在街上溜达,本来就想说看看能不能碰上这30来人,亲眼看一看这些人究竟是干什么的,结果就在自家墙外头碰上了这些人。郑老爷是个老江湖,一看刘伯温肯定是朝廷官员,再看这年轻的30位,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兵丁。郑老爷就假装若无其事,转过墙角进了自家院子,进了院子之后,把耳朵贴在墙上偷听。
当时刘伯温说话也想小声说,可是终究他是对着30个人说话,他再压低声音,音量也不是太小。虽然他看着周围没人,但他就忘了一句老话了,叫隔墙有耳,按老北京人说有蹲窗户根的!于是,刘伯温的话就被郑大老爷听了个一清二楚。这郑老爷一想,要是在我们家这一带建国都,那我这千顷良田不是都得充了公吗?他琢磨来琢磨去,要建国都不是百八十顷地的事,那得方圆几十里地的事。南郊的八大富户肯定都得受影响。他干脆找其他富户一块商量。
其他富户听了郑大老爷的话,当时就愣着了,屋里是鸦雀无声,按现在的话说心里哇凉哇凉的。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缓过劲来,七嘴八舌地商量,最后还真商量出一个好办法,算是万全之策。什么好办法呢?要请一位大师来做法,再找一位力气大的人配合,到时候把落在地上的这支箭继续往北射,射得越远越好。
再说这刘伯温带着30位士兵,快马加鞭十几天就回到了南京,悄悄地向朱棣做了汇报。过了几天上朝,刘伯温说,启奏陛下,昨天晚上我夜观天象,看见有煞星冲日,这恐怕对皇上身体不利。朱棣说老军师,是否有破解的良策?刘伯温说,我仰观天下,煞星是来自西方,皇上只能到北方之地暂住些日子,方可保安全。不过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万全之策,如果把皇宫往北挪一挪,就可以躲开煞星冲日了。
朱棣又问,皇宫往北得挪多远?刘伯温说至少得一箭之地。这一箭之地在过去就是一个距离单位,是130步,如果按现在来说,那就是200来米。朱棣说,挪皇宫不管远近,迁都都是件大事情,我要和文武大臣商议一下!大臣们不知道这是皇上和刘伯温演戏,一听就是一箭之地,100多步的事儿,而且涉及到皇上身体,就都纷纷表示赞同。还有大臣说了一箭之地两箭之地都可以,还有人说了十箭之地也没问题。
徐达。
朱棣见文武大臣们都同意,就说明天晌午午时三刻在校军场,烦请徐达老将军向北方开弓放箭,箭落之处,就是新国都的地点。
朱棣这话说得没毛病,而且还有技巧。什么技巧?不是我说去哪儿,我要去哪儿,是徐老将军把箭射到哪儿。其实说到徐达,他是1332年生人,洪武18年(1385年)就去世了,根本没赶上朱棣当皇上。所以我说传说就纯属虚构,咱们千万别当真。
徐达这箭能不能射出去?最后落到哪里了?且听下回分解,谢谢大家。
(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其家族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前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