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成功来之不易!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背后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2020-05-08 14:14

热点

前期试验照片

美丽的降落伞、硕大的气囊、返回舱平稳落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全回归。这成功来之不易,是多少人、多少年、多少汗水与辛酸换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的航天人研制试验船的点滴中,感受那薪火相传的载人航天精神。

再入返回模拟图

绝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

试验船的综合测试贯穿整个型号研制流程,需要对整船所有有电接口的产品进行性能考核、接口间匹配测试以及飞行程序验证工作,还要完成试验船上天前的电性能状态设置,这也是最后一道把关测试,可谓责任重大。

综合测试团队由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的六名员工及部分分系统单位的判读人员组成,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研制过程中,他们精心为试验船“体检”,认真判读每一个参数,绝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圆满完成了包含力、热大型试验及发射场测试等在内的型号全周期测试任务,保证了试验船“健康”发射升空。

这支队伍创新测试模式及测试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射频-数据”一体化测试平台及集成式便携式机架箱,同时率先使用远程测试系统,推广应用自动化测试程序2.0系统及自动判读系统,多管齐下提升测试效率,将测试准备时间由以往的14天缩短至5天。

编写几百页手册支撑飞行控制

由于试验船发动机的热流密度高和面积大,当时没有现成的高温隔热材料可以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五院总体部试验船热控研制团队埋头苦干,在文献中找答案,在试验中解难题。国外的数据都处于严格保密状态,他们就跑遍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终于研制出我国耐受等级最高、质量最轻的隔热防护材料。

在轨飞行模拟图

三月初春,北京飞行控制指挥中心,试验船飞控试验队热控办公室的灯每天都亮到深夜。为了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准确、迅速地处置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和异常现象,需要对飞船的结构、设备发热特性、热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模式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该团队仔细学习成堆的文件和图纸,用他们的话就是“把书先得读厚,然后再读薄”,通过超常规的付出,他们拿出了几百页的飞控手册,为飞行控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支撑。

现在累是为了正式飞行时不后悔

回收着陆是试验船任务的关键环节。为确保回收任务成功,五院508所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研制和试验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系统空投试验是型号正式上天前最为重要和全面的考核。

为了做好试验,整个团队来到了条件十分艰苦的试验场。这里条件简陋还能接受,但最让大家头疼的还是低温。白天的温度已达冰点,更糟的是总装厂房内没有暖气!冷了大家只能一起去太阳地里跺脚暖和暖和。为了保证试验进度,很多总装工作需要连夜完成。记得在一次总装工作中,开始时大家还边工作边交流着技术事项,上下来回地工作活动,也并未感到寒冷。时间不觉到了深夜,倦意渐渐袭来,大家也慢慢变得安静了,只是忙着手头的工作。过了凌晨2点,总装也逐渐接近了尾声,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但这时,总装技术负责人突然发现前期的安装存在一个隐患,要修正的话就必须重装!这个“晴天霹雳”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但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一番讨论后,大家默默地拿起工具,再次投入到了岗位工作当中,开始重装。“现在累点没啥,别在正式飞行的时候让自己后悔。”大家在互相打气中度过了这个不眠的夜晚,按时、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了装配工作。

另辟蹊径,为试验船设计“冲锋衣”

试验船能够抵挡空间辐照,减少内部热量散发,从而更安全地在太空冲锋陷阵,离不开它的“冲锋衣”——新型热控涂层。

面对热控、耐空间辐照等多项严苛的技术指标,五院529厂的涂层团队承担了新型热控涂层的设计研发重任。国内没有经验参考,那就从零开始干。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充分发挥了青年人的创造能力和闯劲,往返图书馆、高校、实验室、车间,不断查询调研、开会讨论、试验论证。

创新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2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一次次失败没能消磨掉这几个年轻人的斗志。在一次讨论后,他们毅然决定抛掉原有的配制工艺,走一条技术新路。通过一系列攻关,他们硬是闯过了道道技术关卡,实现了功能填料的紧密定向排列和改性,低吸收、低发射、无脱落现象。最终这个新方案取得了出奇好的效果,地面环境考核与空间环境考核也接连顺利通过,为新飞船畅游太空、安全返回,打造了可靠的冲锋衣。

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厂房里、机器旁、设备前,五院人为自己的航天梦、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着汗水!不在乎鲜花与掌声,不断攻坚克难、攀登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只因为他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相关新闻:

刚刚,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

揭秘!试验船完美验证七大关键技术,铺就太空新天路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