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13:35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湖泊,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昆明湖最初是为了实现对北京城市和京杭大运河供水而修建的第一座水库。从瓮山泊的治理,到清乾隆时的大改造辟为昆明湖,前后经历元明清500年的不懈努力。
瓮山泊,最晚在金代时已存在。据《元一统志》金人碑记载:“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自山而出,鸿澄百倾。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此为金朝人记载的古瓮山泊水域,位置在今昆明湖以西。
元初郭守敬引玉泉济运,扩建坝河,都是引用瓮山泊之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通惠河时,引白浮泉入瓮山泊。郭守敬在瓮山泊水库修筑的具体情况,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从元末失于治理的瓮山泊情景看,水面锐减,说明湖堤已经残破不堪。由此可知,瓮山泊的存在是由湖堤维系的。元文献记载的“长堤”,即两岸为拦蓄泉水而修筑的湖堤,北起自瓮山,下至麦庄桥附近,当时称“十里长堤”。元末成书的熊梦祥编撰的《析津志》记载:“西湖景,在(昌平)县西南五十里,青龙桥社,玉泉山东。其湖广袤约一顷余。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蒲茭莲芡,拟江浙西湖之盛,故名。”就是那时的情况。元代从大都城去游西湖,水路沿通惠河(长河)溯流而上可直达,据元代宋褧《燕石集》记载,元朝皇帝有专门游西湖的“御舟”。
明初定都南京,西湖不见修筑记载。永乐迁都北京,迎来西湖治理的新高潮。明代关于长堤的位置和规模记载比较多。据刘侗《帝京景物略》:“从(麦庄桥)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龙王庙位置至今未变,在颐和园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庙在堤东侧,庙西为黑龙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神宗曾经畅游西湖,阵容庞大“经西湖,登龙舟,后妃嫔御皆从……”
随着明末清初用水的增加,西湖水量日感不足。城市供水与京杭大运河用水的矛盾日益严重。明末南方人兴水田之利,在西湖四周引水种植,使湖面积大大减小。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皇帝准备为其母庆祝六十大寿,开始了大规模扩湖工程。据《清高宗实录》:“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西湖)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
新湖的形成是将原来的堤防移至今知春亭以东,将原堤东的稻田、黑龙潭及零星水面与西湖连成一片,留下龙王庙孤岛,建十七孔桥相连。新湖岸周达30余里,面积是原来的二三倍以上。扩大了湖水面积和容量,并系统修建了大量闸、坝、涵洞,对北京城市的防洪、灌溉、漕运、园林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修筑昆明湖东堤二龙闸及东堤上的灌溉涵洞。由于昆明湖面积扩大,供水量感到不足而在湖中修建西堤,将湖分成两个区域,西堤以东称昆明湖,堤以西仍称西湖。从园林风景设计上,模仿杭州西湖在西堤上建造六座风格各异的桥。至此,昆明湖已完全成为一座蓄、灌、排设施完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此碑刻有乾隆帝的诗:“西堤此日是东堤……”意思是说昨日畅春园的西堤成了今日昆明湖的东堤。东堤是在平地修筑起来的,现在昆明湖底还要高出堤外1.5~2.0米。
东堤上建二龙闸,一方面作为圆明园的供水渠道的控制闸;另一方面也是确保东堤安全的泄水闸。
今天看到的颐和园昆明湖是这样的:
如今,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多的承载了旅游的功能,人们游览颐和园时,常常在昆明湖上泛舟看景。在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时,颐和园的昆明湖也将对于提升北京的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名片、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资料来源: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蔡蕃,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