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科学认知与行动自觉 ——生活垃圾管理的理论思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5-29 18:40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决定,新修订的《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步入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条例》的修订,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建立在对垃圾管理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但要把管理条例变为行动自觉,还必须使广大民众真正认识和掌握这些科学认知。可以说,修改后的《条例》就是一部生活垃圾管理的教科书。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认知。

1 垃圾的学理概括

生活垃圾,新《条例》定义为固体废物。何为固体废物?我们必须从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来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的物质变换过程:人改变自然,通过劳动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产品,叫做劳动过程;人再把劳动产品消灭掉,在消灭过程中,释放劳动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的性能,满足人的需要,叫做消费过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这两个过程,前一个是人物化过程;后一个是物人化过程。前一个过程,自然物质由于凝结了人类劳动,形成了含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后一个过程,在消灭物质的同时,也消灭了价值。经济学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上,而对价值的消灭则没有什么兴趣。从人类的经济活动全过程来看,垃圾应该是这样一个物质变换过程中的附带产物。

垃圾产生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之中。因此,这个固体废物作为劳动产品消费后的残余,一定曾经是物质财富。垃圾虽然保留了劳动产品的部分或全部物质形态,却全然丧失了价值,已经不是财富。同时,生活垃圾产生于消费过程。而物人化的消费过程,却有一部分物质未被人化,这部分未人化的劳动产品的残余,正是垃圾的实体。

所以,作为固体废物的垃圾,其概念的实质可以表述为未人化的非财富物质。其内涵是:垃圾是物质(保持固体形态),但不是财富(失去价值的废物);垃圾是消费过程中,作为消费对象的劳动产品残余,未被人化。也就是说,垃圾是物质,但没有价值;曾经是劳动产品,但失去了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

2 垃圾减量的经济价值

垃圾实质的学理分析告诉我们,这个固体废物,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但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又不可能完全消失。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尽量减少固体废物的比重,尽可能节约花费在固体废物上的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从这个道理上看,新《条例》把垃圾减量作为垃圾管理之首是有重要意义的。完全消灭垃圾是不可能的,这些固体废物在物人化过程中有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减量是必要的,有些固体废物的效能是多余的、甚至是负面的,有些则是在垃圾产生源头就可以处理,却一直延续到最终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在追逐利润的市场经济中,一些所谓的“附加价值”,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和福利,不但增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产生出大量的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是可以大规模减量的,不仅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如有效减少过度包装、过度使用高档包装材料等。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垃圾减量,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增加收益。

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活服务系统也是垃圾减量治本之策。大量低档劣质产品和生活服务的缺失也是垃圾规模膨胀的重要根源,一些产品提前报废、快速周转;一些产品无处修理或找不到配件只能整体更新,虽然能带来更多利润,却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垃圾。因此,垃圾减量的理念应该纳入从产品设计、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流通配送到推销零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将垃圾产生的潜在因素尽可能削减于未发生之前。

3 神奇一跳:从垃圾分类到分类垃圾

马克思将商品到货币称为“惊险一跳”。借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把生活垃圾分类称为“神奇一跳”。因为这一跳,固体废物就可以神奇地变身为分类垃圾,进而生成再生资源。垃圾分类是变废为宝的魔法。

作为固体废物的垃圾,虽然已经不是财富,但还是物质,仍然具有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不同属性。处理不好,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各种危害;处理得当,反而可以废物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生活垃圾分类是人类经过废弃、堆积、填埋、焚烧的种种实践探索后,能够使生活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再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科学选择。生活垃圾分类的科学价值,在于分类垃圾。

所谓分类,是指对混杂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条理化归类处理,使得原有混杂对象由无序变为有序的科学方法。分类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分类被运用到生活垃圾处理,就始于生活垃圾的混杂性。

过去,人们把各种生活垃圾作为废弃物混杂在一起,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所谓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按垃圾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不同属性的资源。新《条例》要求将生活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一是便于垃圾的投放、运输、处理;二是便于进一步细化分类,使其资源化。垃圾分类,其价值就像商品完成交换一样,也实现了“惊险的一跳”。这一跳,使混杂垃圾变成分类垃圾,分类垃圾一改混杂垃圾的形象和性质,真正使废物成为资源,为变废为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垃圾分类本身带有劳动的性质,需要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虽然不具备生产劳动的典型特征,但是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做好前期准备,属于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劳动。劳动光荣,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的光荣。

4 当好产生者第三角色

新《条例》提出了两个新概念:生活垃圾产生和生活垃圾产生者。这两个新概念,给政治经济学以新的顿悟。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却抽象掉了垃圾产生过程。消费过程不但是产品消灭过程和人的再生产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垃圾的产生过程。垃圾产生过程虽然只是人类经济生活的附带过程,却具有不可回避的必然性。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和聚集化,过去可以忽略不计的垃圾产生,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经济现象。因此,经济学就不能只研究生产过程,还必须关注产生过程。

生活垃圾的产生使人在经济生活的舞台上出演了新的角色,不仅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产生者。产生者是人的第三角色。生活垃圾管理是全民参与的事业,只有每个人都当好第三角色,尽到产生者的责任,不但争当先进生产者,也要争做模范产生者,生活垃圾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生活垃圾管理要靠法律的强制规范来保证,但更要靠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而内生的自觉,又来自每个参与者对生活垃圾的科学认知。离开对垃圾产生和产生者责任的科学认知,就不会有行动的自觉,不但很难实现新《条例》的目标,还可能使新《条例》的诸多政策措施流于形式。

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文魁

垃圾分类 北京在行动

编辑:康健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