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07:58
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会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到,参考历史上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预计未来两年的防控措施比较严格。
报告开场,他提到:“我自己对这次疫情防控有非常深刻的感触,因为我家里有12个人在武汉,6个人在纽约,在武汉的12个人没有一个人生病,在纽约的叔叔去世了。”
饶毅认为,我们国家这次做得非常好,和国家采取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关,医护人员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今后如何继续做好防控仍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难题。
饶毅立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的建议。他认为,应在全市或者学校开始进行常规性核酸检测,应对一些重要的人进行检测,一次性检测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每个人轮流做一次,这样一方面可以密切监视新冠病毒会不会出现,另外对一部分人同时检测流感等其他疾病,可以区分新冠或流感,在严密的监视下,采取其他措施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通过这次疫情,饶毅发现,中国疾控中心(CDC)和医院有一定的距离,CDC的检测和医院的诊疗目前不是非常紧密对接,他说:“有没有可能由CDC进入医院?对于所有的病人在一定范围内每天都进行病毒检测,防止医院出现新的病例。”
他认为,国家应该试验在每个社区进行防控,在今后两年防范要比较严,所谓两年是参照1918年西班牙病毒,那个病毒流行持续了两年,“所以如果我们常态化防控,估计也会按照两年跟踪,在学校、社区、医院最主观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也会有假阴性、假阳性,但是目前没有比核酸检测更好的监控方式。”
作为医学院校的校长,饶毅也在思考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认为,公立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在新的疫情下需要进行重组,包括可能要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可能会专门进行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他提出,“希望教委给我们批卫生管理硕士,这部分人在卫生防疫体系受到很好的训练,可以参与一线防控。”
饶毅还透露,希望临床医学医生的教育有所改进,加一到两门课,进行合适的训练,就可以使他们以后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同时做到防疫工作,而不是单纯依靠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