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11:43
俯下身子,拿起镰刀,沉甸甸的麦穗抓在手上,散发出丰收的味道——这两天,北京中学校园里的麦子熟了,学生们在都市校园里体验了一番农耕的喜悦。
“本来只想让初中年级的学生体验下,没想到高中的学生已经主动找来了。”学校德育副校长刘乃忠由于外出开会,缺席了第一天的收割;昨天刚到学校,就收到了来自高中年级的“抗议”。他特意围观了下现场,“其实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学生们对操作技巧不熟练,有的割了十穗,最后撒撒落落只剩下七八穗。不过教育就是这样,得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知道我错了,才会有思考。”
其实,麦子并不是学生们迎接的第一波收获,“我们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田园大课堂。”对北京中学的学生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学生们活生生的切身体验。
刘乃忠介绍,在校园东侧,学校设置了一处菜园,除了麦子之外,黄瓜、辣椒、油菜、向日葵…...各种时令作物在不同季节里迎风生长,点缀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教育也随之发生;在一粒粒小小的种子里,学生们感受着巨大的生长力量。有的学生在观察油菜花结构时,发现蜜蜂在每朵花上的采蜜时间不会超过5秒,由此产生浓厚兴趣,进行了深入的课题研究;有的学生在菜地里发现了不认识的虫子,生物老师参与进来,与孩子们一起饲养,共同观察虫子的成长变化;油菜成熟了,学校购置了小型榨油机,学生们不仅体验了榨油全过程,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烙了饼,与周围人共同分享。
在学校看来,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因此,学校尽力提供着多元的机会:野外露营,学生们自己生火、淘米、洗菜、做饭;住宿生承担着打扫厕所、楼道的任务;假期里,学生们走进农村和职场一线,提前体验社会角色……
“劳动不仅仅是为自己,劳动课程也是一种服务性课程。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技能,还有内化的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刘乃忠说。
全流程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麦子没割完,磨盘早早准备好了。“下一季,全麦面包,敬请期待!”老师和学生们正摩拳擦掌。
摄影:侯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