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 09:51
传说
话说,明朝永乐帝朱棣想在幽州地界建一座京城,工部大臣奏称:“苦海幽州原是孽龙的地盘,这孽龙十分厉害。请先让军师们把孽龙制住,才能建城。”于是永乐帝就派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同去。
二人来到幽州,琢磨着怎么建才能阻止孽龙捣乱。二人都想争头功,刘伯温提议说:“你住西面,我住东面,十天后碰头,各自拿出规划图来。”于是二人分别住下,每天察看地形。奇怪的是,二人每天都听见一个小孩的声音:“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他们所到之处,总有一个穿红袄的小孩在眼前。到第五天,二人又都见到小孩,穿着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镶着红绸边,风一吹,披风还卷起一角。这下,二人心中都明白了:这是八臂哪吒。刘伯温心想:八臂哪吒叫我画的图,一定是降服孽龙的城图!而姚广孝也是这么想的,但二人谁也没说。第十天,二人各自拿出图纸,竟然一模一样,都是“八臂哪吒城”,而且都在城墙西北向缺一个角,因为哪吒的披风那时候正好被风吹起。二人哈哈大笑,拿着图纸向永乐帝报告。
永乐帝下令照此建城,正阳门是哪吒的头,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左四臂,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的右四臂,北边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被风吹起的那个角,就在积水潭。姚广孝没能夺得头功,就出家当和尚去了。(以上系笔者综合异文缩写)
刘伯温与姚广孝依着哪吒的模样,背对背画出了北京城的传说,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性民间传说。(关于这个传说的另一种看法,可阅读赵振华老师的《刘伯温建了八臂哪吒城?我不同意~~~》)但这个传说产生于何时,却众说纷纭。
刘伯温
文史专家邓云乡说:“明清以来民间传说把它演义成为十分离奇的故事,不但在北京民间流传,而且辗转到外国,在法籍传教士的著作里,也说得有来有去。”可是,这个传说在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1957年,并不古老。现在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
刘伯温去世的时候,朱棣刚刚15岁,离他夺取皇位还差28年,刘伯温从未辅佐过朱棣。这则关公战秦琼的传说是何时,何因,如何兴起的?历史学家陈学霖从1965年开始关注该传说,于1994年写成《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其结论是:传说大约形成于清末这一敏感时期,而且与秘密会社“反清复明”的概念生产和舆论宣传有关。而本文则通过对传说异文及其出现时间的分析,认为八臂哪吒城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1940年代,也不是口口相传、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而是由北京说唱艺人创作,金受申(1906~1968)整理出版,主要经由文人和学者的书面传播而扩散的现代传说。
刘秉忠
现在绘制的元大都地图
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至元四年),城址的勘定、宫城的规划主要出自刘秉忠(1216~1274)。把北京比喻为“哪吒城”,元末已有流播。元末诗人张昱在《辇下曲》中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明代笔记《农田余话》说得更明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那吒神三头六臂两足。世祖庚申即位,到国亡于戊申己酉之间,经一百一十年也。”奇怪的是哪吒城一说主要出现在元末明初,随后就近乎消失,罕见被人提及。
三头六臂或八臂本是释家用来比喻佛之威严与神通,并非哪吒特有,比如千眼千臂观世音。哪吒本是密宗护法神,佛教典籍中着墨不多,仅有名号传世。南宋以降,哪吒地位逐渐提升,进入道教神灵谱系,受到民间信仰的崇奉。
哪吒
所谓“三头六臂二足”,无疑是为了对应“京师十一门”之数。刘秉忠基本是按《周礼•考工记》的要求来设计元大都的,但又没有完全遵照其原则。侯仁之说:“《考工记》描述‘王城’是‘方九里,旁三门’,而大都城并非正方形,而是长方形,四面城墙既不等长,北面城墙上又只有两门而非三门,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依据是什么呢?元代黄文仲《大都赋》称:“辟门十一,四达憧憧。盖体元而立象,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意思是说十一是天五地六相合之意。南则五门,取象阳数,北则六门,取象阴数,为象天法地之数。当然,这是精英文化的观念,而民间传统素来好做附会玄想,更愿意将之想象成三头六臂的哪吒。
不过,刘秉忠的知识结构也值得我们注意,他入过全真道,后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精通天文、地理、易经、律历和三式、六壬、奇门遁甲等卜算之术。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应召去见忽必烈时,听说子聪和尚博学多才,遂邀其同往。子聪很快得到忽必烈的重用,遂改名秉忠。像刘秉忠这种儒释道三家通吃的政治家,在城建规划上来点故弄玄虚的奇谈怪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谁也不能排除刘秉忠的工作团队在设计元大都的时候,有意利用释道两家的神学舆论,将大都十一门附会为哪吒的三头六臂二足。
但是,哪吒城的说法明初之后急剧式微,近乎沉寂500年。
文 |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民族艺术》2020年第3期,经作者授权转载,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