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日记 | 村口有把屹立不倒的“绿椅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褚英硕

2020-07-16 13:09


北京市政协机关 朱毅

第一次下沉工作结束刚刚两周,6月15日我就又回到了通州台湖镇北火垡村。来到村口检查站,又见到了路中央那把熟悉的绿椅子,它可是咱村检查站的“标志”。4个多月,这把绿椅子已经默默陪伴了我122个日夜。

还记得第一天来北火垡村,我发现村口检查站既没有可移动式栅栏,也没有锥桶,就立了一把绿色的木椅子。这把椅子看上去破旧不堪,四条腿和椅背的油漆都已经斑驳,椅面的四边都开了花,和旁边崭新的帐篷、岗亭伞显得格格不入。但不管是开车的、骑车的还是步行的,见到绿椅子都会停下来接受体温检测。

我好奇地向村书记勾志田打听这把绿椅子的来历,才知道它可大有来头。大年三十儿下午,村里接到实行封闭管理的紧急通知,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立刻行动起来,只保留村北口作为唯一的进村通道,并设置了检查站。时间紧、任务急,值守人员很快到岗了,但检查站的设备暂时到不了位,于是就有人从村委会搬来了这把绿椅子,立在路中央作为临时路障。这把“绿椅子”此前一直摆在老村委会的会议室,“知名度”很高,村里人都认识它。

从那时起,我们市政协5名下沉干部和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一起,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守在了村口,对进出的村民登记、查证、扫码、测温,将没有出入证的外来人员挡在村外……

一开始,个别村民和租户对疫情防控措施不理解,绿椅子被踢倒、撞倒了好几次。但它一次又一次地被一双双手扶起来,牢牢屹立在村口。

前不久,一名小伙子想要开车进村。可一询问,他既没有出入证,也没登过记,更拿不出居住证明。小伙子硬要往里闯,我拦在他的车前,小伙子拉开车门大声嚷起来:“我看你们就是拿鸡毛当令箭,有什么真本事?”他的话越说越难听,情绪也越来越激动,竟一脚把路中央的绿椅子踹飞了,还扬起拳头吓唬我。见他这样蛮不讲理,我的态度也“硬”了起来,我把被踢倒的绿椅子扶起来,“哐”地一声重新立在他的车前。一旁的志愿者赶忙报了警。很快来了两位民警。小伙子瞬间哑了火,悻悻地开车回去了。

在村口值守这活儿,看起来容易,干起来却不简单,既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

前几天在村口值勤,一辆没有本村通行证的车想开车进村。可按规定,疫情期间人凭证可以进入,外来车辆得统一停在村外的停车场。“我车上有个孩子,父母都出了车祸,孩子颅脑也受了重伤,行动不便。我是孩子的姨父,把他接来北京做康复治疗……”开车的人一脸为难。我核实了车上孩子的真实情况,赶紧向勾书记汇报,经批准后让他先开车把孩子送进了村。事后我想:这家人有特殊情况,确实挺难的,咱们不能寒了群众的心。我们赶忙找到村两委汇报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这家人申请了一个车证。当我们把车证交到孩子姨父手中时,他非常意外,一个劲儿地向大家表达谢意。

一个车证事儿虽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伤了百姓的心,让他们对疫情防控措施产生怨气,我们就应该主动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解百姓之忧。

站岗值守,还得撑过“体力关”。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半,一整天在室外站立工作,冬天透骨的凉气直往身体里钻;夏天热得汗流浃背,胳膊被晒得通红。赶上刮风下雨,也不敢往棚子里躲,生怕漏过了人、车的检查。

上周狂风大雨中,村里的几棵树都被吹断了,绿椅子开花的椅面也被大风吹飞了,绑着铁丝和麻绳的木框架却依旧伫立。我想,真正让这把绿椅子屹立不倒的,是椅子背后一个个党员、志愿者和下沉干部,无论是风霜雪雨,无论多么疲惫,我们都会站在这里,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共同筑成这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下沉干部蹲点日记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