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名满京华的“四大百货”(上)
北京号 |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

2020-07-20 15:08


如今人们拿起手机,几乎能买到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但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网络通讯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一个地方——百货商店。

今儿个,小志就带您看看曾撑起了北京商业半边天的“四大百货”。

东安市场

两届“四大”之首

提起东安市场,北京人都不陌生,甚至很多外地朋友都听过它的名号。但小志先带您回忆东安市场,并不只因为它名气大,更因为在曾经的老北京四大百货里,东安市场是可谓最老的一个。

清末民初的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位于东皇城外,地处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始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清政府修建东华门外的御道,道路两边的摊商迁至八旗兵神机营校场一带,最初这里仅是在清廷工巡总局规划的一处“自由市场”。岂料这里的商贩越聚越多,市场越摆越大,小吃、玩具、日用品、洋货、衣服、鞋帽等各色商品一应俱全,由“自由市场”变成了“购物中心”。因临近皇城东安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被命名为“东安市场”。

民国东安市场图

早先的老东安市场,“摊商”和“铺商”齐聚一堂。商品种类繁多,既有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又有各种风味小吃;既有文化娱乐场所,又有经营文物珠宝的商店。当时著名的小吃铺有豆腐脑马、爆肚冯。名誉京华的餐馆有江苏风味的森隆餐馆、上海风味的五芳斋,广东风味的小小酒家、湖南风味的奇珍阁、四川风味的峨眉酒家以及东来顺的涮羊肉等。1916年市场的北头盖起了吉祥茶园,地摊、杂耍、买药的到处可见,使这里变成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商业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安市场

清代宣统年间有人曾做过一首竹枝词描述当时的东安市场:“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手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时人称东安市场为“万宝仓”。东安市场虽经几度兵乱焚掠,但由于是“寸金之地”,很快又恢复起来。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东安市场和廊房头条的劝业场、廊坊二条的“首善第一楼”、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并称为民国年间北京城的“老四大商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东安市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东安市场也成立了管理处,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行业、网点格局和传统的经营特色。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同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东安市场时指出要保持前店后厂和优良服务的特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风市场

1966年,东安市场改名为东风市场,吉祥戏院改为电影院,各类工艺店铺消失不见,唯有餐饮行业依旧生意兴隆。但由于物资匮乏,吃饭基本都要排队,常有排到最后买不到货的情况发生。

1979年的东风市场

1967年,东风市场整修扩建,1969年以大型商场的方式重张开业。1988年,改回东安市场的称号。

东安市场

1993年,北京东安集团与香港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在东安市场原址兴建新东安市场。历时5年改造,“新东安市场”于1998年面世,营业面积达15000平方米,集百货商场、零售店铺、餐饮娱乐、电影院、写字楼于一体。

2005年11月开始,原新东安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建成高档购物场所。2008年4月20日正式更名为北京apm(新东安市场)(北京apm的含义:am早上到pm晚上)。

apm新东安市场

王府井百货

“新中国第一店”

王府井百货的前身是有着“新中国第一店”美誉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店,在成立初期承担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责任。

1955年百货大楼开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物资匮乏,曾有部分个体商贩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54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开始兴建,意在发展国营商业力量,稳定中国市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百货大楼外景

1955年9月25日,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营业。百货大楼位于王府井大街,营业面积达18000平米。开业当天,客流量达到了惊人的16.4万人次。

百货大楼开业入场券

在那个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有着绝无仅有的待遇:“全国支援首都,首都优先大楼。”百货大楼当时是北京唯一一家破例在全国享有商品采购权,同时享受二级批发站待遇的零售企业,可以直接从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一级批发站以优惠价格进货。也正因如此,当时北京流行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货品丰盈,价格公道,这让排队抢购成了百货大楼的常态。商场内曾有不少柜台搭起护栏,以免拥挤的顾客挤垮柜台。

上世纪六十年代百货大楼人流如织

除了规模大,货品全,百货大楼更有过人的服务。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尊塑像,那就是张秉贵,一名普通的售货员。

百货大楼前的张秉贵像

工作中的张秉贵

1977 年夏天,冰心的《颂“一团火”精神》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主人公正是北京百货大楼卖糖果的售货员张秉贵。张秉贵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用“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温暖着每一位顾客。张秉贵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的商业呈现惊人的发展势头,国营商业包打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城乡贸易中心、燕莎、蓝岛等设施高档的商场相继开业。在这种形势下,百货大楼开始寻求新生,1993年的股份制改造让百货大楼跃身成为今天的王府井百货。

王府井百货大楼

这二十多年间,王府井百货已在全国开设多家分店,开始向全国扩展,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的百货连锁。

今天四大百货的故事就到这里,剩下的两个,咱们下期再聊!

参考资料来源:

[1]《北京志·总述·历史概要·大事记》

[2]《百年沧桑话东安》

[3]《在张秉贵的柜台前》等

北京号——传递北京最强音

编辑:王晓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