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市三级人大代表查“身边”助推“两条例”实施提质增效
北京日报 | 记者 杨旗

2020-08-17 08:07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已正式开始实施三个多月。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作为两件“关键小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条例实施情况到底如何?

14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全市三级人大代表“三边”检查第一轮身边检查督办会上了解到,7月以来,共有1.25万名全市三级人大代表对自己居住小区(村)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反馈,检查出的问题已反馈给各区人大和政府,以便及时推动问题整改。

本轮身边检查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如何动员三级代表积极参与,有效保证检查覆盖率至关重要。对此,各区人大常委会周密部署,充分动员代表对所居住小区(村)进行检查。西城区人大常委会提前将“两条例”文本发送至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学习条例相关内容,各街道人大代表工委通过微信工作群、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督促代表参加检查;朝阳区利用代表家站组织三级人大代表学习法规、听取群众意见、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昌平区发放致全区各级代表倡议书,号召代表依法履职,对所住小区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情况检查,做好示范履职的同时收集条例实施中的问题,全区920名人大代表对229个小区、288个村进行了检查并反馈情况。

据介绍,全市1.25万名代表反馈了检查情况,参与率93.40%。检查覆盖16区152个街道181个乡镇中的4259个小区、3484个村,按本市共有10280个小区、4096个村计算,覆盖全市41.43%的小区、85.06%的村,检查工作起步有力、开展顺利。

“本轮检查紧扣‘依法’二字,按照法规规定设置了8个问题,每一问题都涉及相关主体一项责任。”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介绍,代表反馈情况中,有3440个小区(村)设置了四类垃圾桶、垃圾投放点有分类督导员、进行了厨余垃圾分类、有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而有162个小区、111个村这四项均没有。有物业服务的小区厨余垃圾分出率为96%,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率为95.3%,无物业服务的小区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6%和32.8%,说明物业服务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用明显突出。

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将问题反馈各区人大进行复核,督促区政府整改,并对问题清单中3个区的12个小区整改情况进行了抽查,代表检查反馈各项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过程中。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与区政府同频推动工作、石景山区人大常委会邀请代表参加“四不两直”深入小区明察暗访、通州区组织17位区级领导分片包干督办……针对代表检查出的问题,各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各种方式着力推动问题整改。

部分区还围绕代表检查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提升条例实施水平。东城区通过安装摄像头及相关技术,将人“看”与技“控”相结合,既为执法提供条件,也对不分类、乱投放的居民予以警示;昌平区通过居民议事方式,科学设置垃圾分类桶站,合理安装破袋神器和滚轴拉绳等人性化、便捷化辅助设施,提高投放垃圾的便捷性;海淀区发挥科技优势,推广海淀阳光物业APP软件,加强物业服务日常监管,通过执法记录仪实时上传物业管理执法检查情况,对物业服务行为实施联网式检查。

“从检查反馈结果来看,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值守督导率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率仍是需要进一步强化的工作环节。”郝志兰介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还多依赖于督导监管,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还需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法规宣传和社会动员还需加大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普及法规、履行义务的良好局面。按照既定方案,下一步,全市三级人大代表第二轮检查将向“周边”拓展,对代表住所周边的小区(村)进行检查。

两个“关键小事”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