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京城娃乐享幸福教育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2020-08-26 17:32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学校建设跟不上,师资也缺乏,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无法全部升学。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京城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薄弱校摘了帽,公办校义务教育全免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逐步普及。

(1)昔日中小学毕业生无法全升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中小学有了很大发展,入学人数迅猛增加。

但是,在那个年代,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无法全部升学。旧中国留下来的文教事业基础薄弱,师资非常缺乏。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的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可还是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办学校和招收更多的学生。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国家号召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1954年5月30日《北京日报》1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

1953年8月28日,《北京日报》1版,《实事求是地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由于不是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学,北京推出了严格的中学入学标准。据本报1954年7月16日1版《做好一九五四年中学招生工作》记载,当年北京约有3万小学生和1.5万初中生毕业。为做好招生工作,保证新生质量,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成立了普通中学统一招生委员会,要求新生入学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试,中学按照成绩标准择优录取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志愿来分配学校。

1954年7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做好一九五四年中学招生工作》

那时候,大多数家长对招生政策表示理解。家长史烈光说:“我会鼓励和帮助我的孩子好好温课,准备升入中学。”女五中学生金陵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年纪还小,不能参加生产,如果考不上,我就帮孩子在家自修,做到身体好、学习好。”(1954年7月28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积极拥护今年中学招生办法》)

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小学实习。 江定保/摄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京城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1958年,全市小学招生16.5万多人,全市七周岁儿童全部入学,并有一部分不足七周岁的学生入学。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当年北京又增建了166所中学,招收新生8.49万多人,普及了初中教育。

1961年,第一实验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在一起学习。王振民/摄

(2)在全国最早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北京还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然而,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当时我国开始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很多中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报考师范学校。

据本报1986年5月3日1版《立志把青春献给小学教育事业》记载:当年,北京五十中有30多名应届初三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生”的共青团员简学梅,学校已准备保送她上本校高中,当她听到全市急需小学教师时,就改变了上高中的主意,决心报考师范学校。

1986年5月3日,《北京日报》1版,《立志把青春献给小学教育事业》

东直门中学初三年级中有20%的学生写了决心书,其中16名学生被推荐报考东城师范学校。初三(1)班学生李峥在决心书中写道:“我知道当一名教师是很辛苦的,但这项工作是最崇高的。我愿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教师,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该校的李云岫和贺伟华老师,也积极支持在本校初三就读的子女报考师范学校。(1986年5月3日《北京日报》1版,《东直门中学初三年级1/5毕业生决心当人民教师》)

那一年,远郊区县初中生数量进入高峰,需要增加600多个班,师资严重不足。为此,市里当年选派了由700人组成的讲师团,支援远郊区县中学教育事业。其中,从市属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派400人,担任一年的初中教学工作;从市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选派300名干部,担负初中师资培训任务。

1986至1987学年度,全市小学入学率为99.5%,初中入学率为99%,义务教育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1987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9%和99.5%》)

1993年,北京通过了原国家教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验收,在全国率先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

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中小学教育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图为宣武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学生在专用教室上英语课。 黄伟/摄

(3)京郊基础薄弱初中校“摘帽”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促进了京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京郊一大批初中校达到办学基本要求,摘掉了基础薄弱校的帽子。

上世纪90年代,海淀区投入6000万元为基础薄弱校改扩建教学用房,装备办学设备,提升办学条件。图为双榆树二中教师为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刘军/摄

据本报1993年11月9日6版《京郊中学质量提高 基本消灭“薄弱校”》报道,那个年代,远郊区县初中在校生人数占全市初中生数的44%。但由于各种原因,乡镇初中校校舍破旧,师资力量薄弱。1984年,教师中合格学历者只占34%,学生的中考及格率为35.8%。1989年,市教育局制订了《关于农村基础薄弱初中改变面貌的基本要求》,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对农村基础薄弱校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决定逐年对10个远郊区县的254所乡镇中学进行检查验收。地处山区的密云县番字牌中学,曾在全县排行倒数第一,升学率几乎是零。该乡提出了“治贫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口号,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1993年11月9日,《北京日报》6版,《京郊中学质量提高基本消灭“薄弱校”》

山地占98.5%的门头沟区有22所中学,昔日一半是基础薄弱校,其中大台地区的4所初中校,1989年的中考及格率平均仅为22.5%。山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校条件也很差,外面的教师派不进去,山里的教师不稳定。为改变这种状况,门头沟区采取了倾斜政策。从1994年起,在原有山区补贴不变的情况下,按工作地点不同为山区教师增加山区补贴每年达60万元,并设立了20万元的医疗周转金。每年,区里从在建的城镇地区教师住宅中,拨出10%的面积分配给在山区从教20年以上的老教师,对稳定山区教师队伍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该区教育局坚持送教研进山,区教研员集体进山视导、听课,填补了教研空白。1995年,该区中考及格率由1988年的54.48%提高到95.66%,第一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995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6版,《倾斜政策使山区中学“摘帽”》)

1995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6版,《倾斜政策使山区中学“摘帽”》

(4)公办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

《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此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使北京市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居全国领先地位”的奋斗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2002年9月1日起,本市10个远郊区县接受义务教育和城近郊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约60万名在公立中小学就读的具有本市户口的学生免交杂费。为此,当年市级财政增加了6000万元公共财政支出。(2002年4月18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60万名中小学生将免交杂费》)

2003年春季开学,本市出台了免收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教科书费,免收特教学校住宿生住宿费,每月为其提供100元伙食补助的政策。20多万名中小学生因此受益。(2003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20余万贫困生免交学杂费》)

2006年秋季开学,本市在远郊农村地区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10个远郊区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有本市农村户籍的学生免交教科书费;有本市农村户籍的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含随班就读)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10个远郊区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村户籍的住宿生、特教学校住宿生、城乡低保家庭的住宿生免交寄宿费,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此举惠及近29万农村孩子。(2006年7月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秋季开学实行“两免一补”》)

2006年7月5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秋季开学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本市免去了城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2010年,城区小学、初中的教材费也被免除。至此,北京实现了公办校义务教育全免费。

2010年9月1日,《北京日报》5版,《今起本市义务教育全免费》

(5)北京率先普及高等教育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北京的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也在蓬勃发展。

1999年,我国作出高校扩大招生的重大决策。当年,高校扩招33.1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接近270万人,录取率达45%。这一政策的出台令盼望子女成才的家长和企盼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欢呼雀跃。(1999年7月25日《北京日报》5版,《世纪人才高唱素质歌》)实际上,那一年北京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76%,加上成人高考入学的考生,18岁至22岁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30%,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7月25日,《北京日报》5版,《世纪人才高唱素质歌》

为保证扩招后的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北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1999年投入6.25亿元,2000年投入12.72亿元,2001年投入14.5亿元……2001年,北京还新建了180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以改善办学条件,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已有大学生宿舍面积的总和。

2004年,首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在全国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的学历水平在国内最高,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2004年4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教育一路领跑》)

2004年4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教育一路领跑》

如今,北京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均衡,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点亮北京扶贫地图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