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0:06
今天,迎来“白露”节气。“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故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村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叶上挂满了露珠。 新华社发(陈其保 摄)
“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白露·三候
古代,人们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馐。
一候,鸿雁来。
鸿雁就是大雁,是一种季节性候鸟。白露时节,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冷了,温度已不适合大雁的生存,于是它们便成群结队地在天空中排成“一”字或"人” 字,煽动着翅膀飞向南方越冬去了。
一群大雁在盱眙县七里湖湿地飞翔。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这是一种与人极亲近的益鸟。但它也是一种候鸟,每到白露时节,庄稼收割了,气温降低了,燕子的食物也减少了,于是燕子们就开始向南飞行,回到自己南方的家了。
三候,群鸟养馐。
这里的"馐”指的是鸟类的食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植物的种子都可供鸟类或昆虫食用。此时的虫子长得肥胖,鸟儿也吃得肥胖了,体内存储了一定的越冬能量。鸟儿身上的羽毛要重新更换成厚而有绒的新羽,有的鸟儿还会将一些种子类食物叼到自己的窝中以备冬季食用。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白露·习俗
收清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在江西省靖安县,蜘蛛网上的露珠凝结秋意。新华社发(徐仲庭 摄)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白露·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贵州省黔西县农民加紧秋季蔬菜管护,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新华社发(杨武魁 摄)
《秋夜长 》
初唐·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呼和浩特市南湖湿地公园绿叶上露珠映射光芒。新华社发(丁根厚 摄)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综合自北京日报客户端、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