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09:21
30年,一个中学生社团里走出了超过1千名科技人才;30年,众多院士走进校园给中学生当起“科研导师”……这个社团是北京一零一中学金鹏生命科学社团,今年迎来“而立之年”。
12日,社团办了一场“生日会”,北京一零一中学本部及分校约150名师生和众位科学家共话“凝智传承,逐梦未来”。
吴骊珠院士和学生互动
看一眼这场“生日会”的出席嘉宾名单,不知情的人会误以为进入了一场高水平科学大会现场。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视频处理及宽带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有机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骊珠。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齐涛,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张丽萍,中科院微生物所书记杨永峰,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处长褚大伟,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助理陶建华,中科院人事局原局长、中科院科普讲师团团长张志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管理与师德处处长刘璇璇,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北京大学教授昌增益,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秀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英特尔中国区技术总监邹宁,英特尔中国区教育总监秦莉……
曹春晓院士和学生互动
一个中学生社团,为何吸引如此众多的科学家的关注?一零一中学给出的理由是,台下还带着些青涩的学生们是下一代科技创新后备军。社团用30年时间成为一个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科技爱好者,如今正在不同的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滕吉文院士和学生互动
据统计,社团成立30年,培养了千余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指导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百余个科学探究课题。学生研究课题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累积荣获奖项200多个,10名学生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社团数百名优秀毕业生考入哈佛、斯坦福、清华、北大等国内外顶尖院校,很多社团成员走上了专业科学研究的道路。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张晓虎表示:“一零一中学生命科学社团成绩骄人,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深。今年5月,科协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英才培养中学分基地,把更多的科研和科普资源下沉到学校,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科技教育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昌增益教授和学生互动
这场特殊的“生日会”上,孩子们带着项目“抢”了院士们的风采。社团学生带来了3个正着进行的科研项目,现场请各位专家点评支招。
高三学生王珈珞研究的项目是《水蛭唾液对家兔无痛针刺行为变化的初探》。他说,曾经看到生病的奶奶,被扎了八针才找到血管,疼痛难忍,所以希望找到一种可以避免或减轻病人针刺时痛感的方法。研究灵感则来自课堂——“生物课老师讲过水蛭咬人时,起初人是不痛的”。随后,他通过分别在家兔要针刺的部位涂抹进行对照试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水蛭唾液的确可以使家兔在接受针刺时没有疼痛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专家说,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水蛭唾液在人接受针刺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初三年级学生宋睿轩介绍了他的研究项目《利用太阳能、电能、势能转换的无电池太阳能路灯设计》,初三学生张芦明傲、郭胥睿和初二学生官博雅介绍他们的研究项目《蛋壳肥彩椒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院士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利用太阳能、电能、势能转换的无电池太阳能路灯设计》项目展示
欧阳自远说,北京一零一中学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未来鼎力培养创新人才,我非常敬佩。“树大必然是根深的。我们要胸怀大志,报效我们的伟大祖国。”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从学地质、去找矿为祖国的工业化服务,到专项研究陨石、太空、卫星,从地下到天上的转变不是来自兴趣而是完全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是我的目标。我们踏踏实实做了三十五年,我们向国家提出,中国有能力去探测月球!如今我们不仅在月球背面探测,还在向火星进军!
欧阳自远院士与学生互动
三十而立,谈及未来,北京一零一中学陆云泉校长说:“学校将充分发挥生命科学社团品牌优势和特色,依托英才学院资源,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以更出色的科技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成果回报社会。”欧阳自远也勉励同学们说:“你们是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实践者,你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所以我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够基础坚实,树大根深,胸怀大志,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