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十一火箭首次海上应用性发射有“三新”!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通讯员 付应丽

2020-09-15 09:49 语音播报

热点

9月15日9时23分,黄海海域,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十一火箭首次海上应用性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次发射有何新特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十一火箭总体设计师张飞霆介绍,本次任务有“三新”,即新轨道、新平台、新厂房。

1.新轨道。此前,长十一火箭虽然在陆基发射场执行过多次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但在海上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尚属首次。相较于2019年6月5日首次海上低倾角发射任务,本次任务中,长十一火箭要将9颗重约42千克的卫星送入距离地面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对其运载能力要求更高。

为满足任务要求,火箭研制团队在箭体结构减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火箭上的卫星支架如果采用常规的设计思路,采用铝合金蒙皮桁条结构,重量可达120千克,超出了承载要求。为此,研制团队改用复合材料卫星支架,在满足刚度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成功为火箭减重50千克。此外,为了适应轨道变化,箭上天线位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灵活适应了测量系统的需求。

2.新平台。本次发射,火箭搭乘“德渤3号”动力船作为发射平台。“德渤3号”动力船长接近160米、宽40米,时速为每小时20多公里。在去年6月实施的长十一海遥一运载火箭试验性海上发射任务中,它曾作为备保方案,在本次任务则正式从幕后走上台前。相较于海遥一火箭使用的“泰瑞号”驳船,“德渤3号”动力船结构更加细长,在海面上受浪涌影响,船上振动环境条件更加恶劣。火箭研制队伍开展了大量试验和深入细致的仿真分析工作,认为火箭设计可靠,完全能够适应海上环境变化。

3.新厂房。去年6月长十一海遥一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任务中,由于海阳港没有火箭专用的总装测试厂房,火箭与卫星只能在北京总装厂对接好之后整体采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方式,运输到山海海阳港码头。2019年7月,火箭院与烟台市政府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海阳东方航天港建设。时隔一年,建设成果显著。

本次任务中,海阳火箭总装厂房正式投入使用。火箭在北京完成部段级总装后,由公路运输抵达海阳港,在新厂房里进行火箭部段对接、整流罩对接、测试等工作。新厂房的投用,也为未来海上发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按照计划,未来长十一火箭箭上产品将直接在海阳总装厂齐套,总装、测试完成后,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发射。全新的流程将进一步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提高火箭快速响应能力,开启海上商业卫星发射新时代。

摄影:王伟童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