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19:25
卷轴缓缓拉开,一份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共同行动倡议》,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在17日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平行论坛上发出,得到了多国高新科技园区的支持响应。
倡议希望与各国政府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共同行动”。行动具体内容包括:合作伙伴为科技型初创公司提供全新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如联合孵化器、联合加速器和姊妹众创空间等,以支持在中国和沿线各国初创企业的成长;共同主办论坛、研讨会、企业家路演、商业对接等各类交流活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开发的商业项目等。
“高新区是引进利用全球创新要素的高地,更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先行军。”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际合作处磨坦看来,这份倡议得到多国高新科技园区支持响应,含金量满满。
除了这份倡议,还有更多合作在本次中关村论坛上达成。市人才局与德科集团在中欧人才平行论坛上“云签署”《关于联合举办中欧人才论坛合作备忘录》,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一颗脆弱的创新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须八方智慧涵养。跨越高墙、摒除偏见、合作创新,两天来,这样的声音在2020中关村论坛会场上反复响起。
“科技创新面前,任何国家不可能单打独斗。”中俄科技创新平行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金砖智库CBGG主任冯兴科的发言掷地有声。
新冠肺炎疫情也许暂时禁锢了人们的脚步,但并没有让世界变得更远。“得益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多国合作前所未有。”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总司长让·埃里克·巴盖特感叹。他表示,这次疫情让欧盟与中国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双方开展了多个跟疫情相关的研究项目。
“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能够真的帮助我们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基于此次的合作,让·埃里克·巴盖特认为,未来中欧会有更多创新和科研合作的空间,比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等,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芬兰驻华大使肃海岚在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平行论坛上表示,全球间的合作是更好的创新方式,技术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另外的国家就失败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所有挑战。”
“尽管我们由于疫情原因,只能将其中的一少部分人请来现场,但是论坛邀请了这么多国际专家向全球直播,这是非常开放的态度,向全球科技界进一步表明科技交流合作在全球创新生态中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比谈具体的技术更加重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克说。
他认为,当下有些国家提出科技脱钩,有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关村高举起了合作创新的旗帜,这也是他眼中本次中关村论坛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