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清代贡米南苑稻 一家做饭十家香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世良

2020-09-22 16:45 语音播报

深读

如今,如果到大兴旧宫城市森林公园一带仔细寻觅,能在一片绿色中看到一块稻田,稻田里稻穗正旺盛生长,这也成为独特一景。这里是现存少有的南苑稻示范田。时光倒退几十年,这一带有成片的南苑稻田。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南苑稻可与京西稻相媲美,旧时均为供应宫廷的贡米。

南苑稻示范田里的稻谷 高世良 摄

南苑稻与京西稻都是清代开始种植。很多人都对京西稻非常熟悉,但对南苑稻知之不多。

据史料记载,京西一带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追到西晋,元代开始,京西水稻种植的范围逐渐扩大,此后一直持续到明清。

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重视水稻。1692年,康熙帝南巡后,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一带试种。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篇中,记载了康熙的种植实验。最初,他将南巡带回来的稻种试种在玉泉山下,在南方可以一亩收三四石的稻种,到了玉泉山下,一亩只收了一石,虽然产量不高,但这是“京西稻”的开始。后来,康熙受到南方种植技术的启发,回到北京后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水稻果然丰收。

乾隆皇帝也很重视京西稻。乾隆下江南时,将带回来的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京西,生产出的稻米专供宫廷食用,京西成为御用稻米的供应基地,最终形成了贡米“京西稻”。后来京西稻也成为平民百姓食用的稻米。“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这首歌谣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京西稻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极为重视农业,他在颐和园西北部建有耕织景区,耕织区里原种有水稻和桑树。如今还有乾隆耕织图石碑、耕织图刻石留存。耕织图石碑正面有乾隆所写“耕织图”三个楷书大字,背面有乾隆所作耕织诗。耕织图刻石刻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共刻有45块,其中耕作图21块,蚕织图24块。这些刻石现陈列于耕织图景区走廊墙壁,供游人观赏。耕织图景区体现了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等景象。

南苑种植水稻历史同样较久,约在清中期开始种植。当时南苑地区非常利于种植水稻:南苑有一亩泉、团泊两大水源,还有百余泉源以及二十多个湖泊。这里也是小龙河、凤河的发源地,凉水河流经南苑,这些河流给南苑地区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另外,南苑地区的土壤多为潮褐土和水稻土,土壤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非常适宜种植水稻。清代,因用泉水、河水、地下水灌溉,南苑稻也称南苑清水稻。

乾隆皇帝对开垦南苑稻田情有独钟。乾隆三十八年(1773)疏浚凉水河八千余丈(约27公里),并修建桥闸九座。他在原有灌溉稻田数十顷的基础上,又新辟稻田近十顷。乾隆皇帝于次年写了《凉水河作》诗,其中有诗句写道:“川傍垦稻田,更赖资稼务。南苑红门外,历览欣始遇。或云似江乡,宁饰江乡趣。兴农利旅然,永言识其故。”

乾隆《凉水河作》诗碑立于凉水河北岸、大红门外永胜桥(即今大红门桥)东,后诗碑埋于地下,至今未见。

据《大清会典》资料统计,南苑内共有耕地六万多亩,其中御用稻田地一万三千多亩。根据《北京百科全书》记载,槐房一带是南苑稻的主产区。槐房是南苑这一带最早成村的村庄之一,位于南苑镇西北二公里处。

新中国成立后,南苑地区的南苑公社、红星公社积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开辟稻田,打井几千眼,建扬水站多处,用以灌溉稻田,南苑稻产量颇高,受到市民欢迎。上世纪七十年代,南苑公社和红星公社种植南苑稻达十万亩。根据统计,1971年南苑公社种植水稻1.4万多亩,总产量574万公斤;1971年红星公社种植水稻8.5万多亩,总产量3140万公斤。

南苑稻田旧照

南苑稻的特点是粒大、光亮、黏性大、味香,有“一家做饭十家香”的美誉。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笔者吃过一顿南苑稻米饭,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本人为丰台区机关干部,每月粮食定量28.5斤,按现在来说也不算少,但当时肉蛋奶副食供应很少,所以吃粮都“斤斤计较”。有一次参加区委在南苑镇召开的农村干部会,可能是某大队赠送了一些南苑稻米,主持会议的同志讲,中午吃南苑稻米饭,不收粮票(按规定参加会议每顿饭要交半斤粮票)。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个个喜笑颜开。中午吃饭时,未进食堂,在院里就先闻到稻米饭飘香。那天,每人一碗米饭,一碗“猴顶灯”(白菜粉条上加两三片肉)。看着碗里的米饭,雪白似玉,晶莹剔透,且泛着油光,香味扑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南苑一带的扬水站、引水灌渠和稻田完成历史使命,许多稻田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前文提到的一块不大的南苑稻示范田。

前段时间,新版的北京总体规划出台,其中在提到建设南中轴延长线时,提出建设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如今,1.6万亩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是原来南苑乡水稻主产区。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恢复旧时南囿秋风系列景观,南苑稻也将作为重要的景观之一,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