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19:00
“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指明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中,基层的广泛创新、公民的普遍参与十分重要。
基层治理故事一:长山花园社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居民3100余户,近7000人,年龄、职业各不相同,需求更是多种多样。特别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62.5%,养老服务是刚需。社区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长山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办法是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社区被划分为10个网格,网格建立党支部,成立网格领导小组;再往下走,社区有11栋楼,设了10个楼栋长,45个单元长,成立了24个楼栋党小组。再加上161个党员家庭户。有了这个“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
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社区的网格层面,有治安巡逻员、环境美洁员、矛盾调处员、邻里守望员、生活指导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等,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多年来,该社区连续实现“八零”,即零上访、零吸毒、零犯罪、零辍学、零治安案件、零矛盾升级、零家庭暴力、零失业家庭。
基层治理故事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让老百姓有地方“找个说法”!
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在浙江省安吉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秘诀是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这里,“一中心多平台”,纪委监委、公安、检察、法院、人力社保、卫健等多部门集中办公。群众来访后,先到导引区,工作人员根据来访事项,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引流,然后引导群众根据需求进行预约叫号,到相关的接访窗口办理业务。
让老百姓有地方“找个说法”!通过整合矛盾调解资源,常态化开展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督办,形成矛盾收集、按需调处、诉讼服务全链条机制,着力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现在,中心已经和15个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207个村(社区)社情民意联络站(点)、505名全科网格员实现工作联动,主动排查矛盾隐患。日平均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3%,群众满意率达98%。
基层治理故事三:东湖新城社区,灾难中照亮温暖彼此的光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对于处在“疫情风暴口”湖北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来说,应对突发状况的动员能力和治理效能十分关键。
疫情发生后,社区居委会迅速组织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及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全面投入小区封控、病患转运、拉网排查、服务群众、矛盾化解等疫情防控工作。1月25日实行封闭管理,2月19日拉网式大排查结束后,社区东湖庭园小区新冠肺炎患者持续零确诊,并于3月8日获颁“无疫情小区”。
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不能干巴巴、硬邦邦的,要让群众如沐春风。抗疫期间,社区居民缺米少油了、下水道堵了、垃圾箱满了……这些琐碎繁杂的大事小事,他们也都管。于是对社区工作从最初的害怕担忧到后来的信心满满,社区居民从不理解不配合到笑脸相迎亲如一家……大家慢慢体会到,面对灾难,每一个人只要愿意发光,就是一束光,既照亮了邻里,也照亮了自己;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受益的是每一个人。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互联网深刻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新时代在社会治理方面作出的积极回应。“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回答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