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朝晖:在抗疫战斗中,每个人都是战士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9-29 13:47 语音播报


今天上午,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1001名先进个人、308个先进集体和120名优秀共产党员、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表彰。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走上大会的发言席,动情地回忆起战疫的过程。

戴冰 摄

在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童朝晖

大家好!我是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是一名从事呼吸与危重症专业的医生。非常荣幸作为北京市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代表发言。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将这份无上荣誉,授予我们医务工作者,这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和殷切厚望。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们首都全体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号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与全国同行一道奔赴抗疫一线,打响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作为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我于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抵达武汉,在湖北奋战100天后又辗转多地,到哈尔滨、吉林、重返武汉,到地坛医院、青岛、又回到地坛医院,回首近8个月指导疫情救治工作,走过的一万五千多公里行程,我始终为举国同心、医患共创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而自豪和感怀。

记得刚到武汉时,面对未知病毒,为了摸清病情、精准救治患者,我们仅用两天时间,就将隔离病房内所有重症患者情况摸查一遍。虽已久经沙场,当时我还是心头一紧——新冠肺炎无论是传染性、传播力,还是病情严重程度和病例数量,都远远超过之前所有的病毒肺炎,救治难度非常大!

怎么办?没选择!作为一名抗疫老兵,必须迎难而上!针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难题,我及时提出建议,调整救治理念和策略来扭转局面,坚持“关口前移、积极救治”。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低,会出现假阴性问题,影响及时诊疗,按照肺炎诊疗常规,提出了“临床诊断”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使大量患者得到及时收治,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为提高当地医生救治能力,查房时,我会趴在每一位患者面前,查看患者气管插管位置、气囊压力、管路湿化、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及各项监测结果,手把手把自己在临床一线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医护人员,提醒他们关注每一个细节。

有一次,在雷神山医院查房时,我用手摸了一下患者插管的气囊,气囊太硬!我立即和主管医生说:“小伙子,气囊压力太高了,时间长容易出现气管食管瘘”,年轻的医生一脸紧张,有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气囊压力应该控制在25-30cmH2O。“我已经摸了30多年,合适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鼻尖要软一点,比嘴唇要硬一点”。就这样,从刚出生的婴儿,到九十多岁的老人,我们一个一个地与死神掰手腕儿,努力用最精湛的医术治疗,用最精心的看护照料,用最温暖的语言安慰,挽救了患者生命,降低了病亡率。

抗疫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习总书记对抗疫经验的深刻总结、对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科学部署、对生命的高度尊重,都震撼、激励、感动着我们。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不竭动力。 各级领导、同事和家人也给了我莫大支持,我女儿在微信里的话,一度让我热泪盈眶。她写道:“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爸爸,您在我和妈妈眼中就是这样的英雄!一定要注意防护,家里始终有一盏灯为您点亮!”

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为自己身在这样的党、这样的国、这样的家而自豪!在抗疫战斗中,不论前方还是后方,每个人都是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我只是战疫一线万千医务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医生,守护健康、守护生命是我们终生的职责,我们将继续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毕生力量。

致敬北京抗疫英雄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