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22:41
内外观设计上充斥着钢板、石油管道、钻探井等元素,功能上却有党建、文化、美食、亲子等空间,既保留工业风的时代记忆,又为居民的现代生活提供了舒适空间。
9月29日,“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之“社区花园创健沙龙”在海淀区学院路20号院举办,这是20号院改造完成后第一次亮相,“石油共生大院”揭开神秘面纱。
走进20号院中部偏西的平房区,工业风建筑令人眼前一亮。这片平房分四个组团。最北侧的院落里,老式的红砖墙外面装饰了钢板等材料,还搭建了楼顶的空中走廊,建筑内部保留有石油管道、外部有钻探井等元素;中间院落外墙刷成明艳的黄色、橙色;靠南侧的院落显然是亲子空间,院里的滑梯是不锈钢颜色的,毫无粉饰,地面有曲线图案铺装、有花池、有铺满树皮的树池,满满的设计感。
据介绍,学院路20号院是一个有故事的大院。大院1953年建成,简称“石油大院”。院里有四家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化化工科技总院;还有两个社区:石科院社区和石油大院社区。
随着四家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出,石油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区域成了“四不管”地带,盖起了违建,还进来了修车、喷漆、小餐饮等业态,环境秩序脏乱,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落实街区规划,这一城市低效空间如何改造更新?
学院路街道组织相关各方开展了12次大院功能体检,拆违整治550平方米,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10余次,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石油共生大院”概念。
项目依托石油大院原有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联合各权属单位,低偿提供土地及房屋资源8000余平方米作为公共空间,包括房屋面积2222平方米、土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建“六个空间、一个工作站”,即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街区工作站,提升大院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生、各类文化共生的‘共生大院’,提升大院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介绍。
学院路城事设计节供图
在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石油共生大院”外部采取“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共建模式,内部采取“院委会+督导组+社会组织+公共物业+志愿者”的管理运行模式。
项目2020年4月份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计划10月底开始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