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五次迁都,这儿有重要线索!雄安要建国家考古公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2020-11-25 14:33 语音播报

热点

在雄安新区建设规划中,延续历史文脉,让“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保有更完好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项重要的要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17年7月起对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以求最大程度复原遗址城市功用与原貌,为南阳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实物和数据支撑。

近日,南阳遗址2020年考古发掘工作通过了专家验收。在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下,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南阳遗址2020年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与验收。

专家: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准备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以来细致的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要为一大一小两座战国城址,文化遗存主体为燕文化。

验收专家组对南阳遗址考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雄安新区南阳遗址2020年考古发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技术规范;发掘工作方案、技术准备充分可行,文物保护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合理,考古及科研保障等器材设备基本齐全,相关考古资料收集较全面且归案管理较规范,出土文物及标本采集较全面、科学保护技术措施得当;发掘现场整洁、规范,地层划分、层位关系准确,遗迹现象判断及清理到位,对城址中城垣、城门和道路等重要节点把握准确,并对遗址性质和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学术目的明确,工作目标清楚。

专家组还为南阳遗址近期考古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首先是对遗址西河墓地的古代微地貌进行复原,做好墓地体质人类学鉴定和标本采集;其次是摸清遗址重要遗迹的功能性质,做好重要文化遗存的保护展示,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遗址对研究燕国都城变迁有重要价值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介绍,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阳遗址区域先后出土了“燕王职”铜戈、“西宫”铜壶、“右征尹”铜壶盖和铜鼎、刀币等一些重要文物。

“这些器物显示出燕国器物的风格,发现位置也与史书中记载的东周时期燕国城邑‘临易’和‘易’接近。史料记载燕国曾五次迁都,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是西周初期召公受封燕国的都城,已被考古、史学界认可。春秋初期,燕国受北部山戎入侵,燕桓侯徙于‘临易’,以及战国中期燕文公迁‘易’,‘临易’‘易’位置争议很大,使燕下都始建年代存在春秋或战国的争论。因此,南阳遗址考古工作为燕国都城变迁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雷建红说。

据了解,2020年,在南阳遗址西部台地发现了战国中晚期城址的西城门,这一区域考古发掘廓清了南阳遗址城址的边界形态。西城门作为城址重要出入口,是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城门附属道路的发现,为下一步探索城址道路网格、内部功能区域划分和城市不同时期平面格局演变提供重要参考坐标。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