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矿物至珠宝丨梵克雅宝携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宝石》展(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1-25 15:42 语音播报


每年Van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都会为热爱珠宝的朋友们奉上一场大展,让人们在自然奇妙的宝藏与大师卓越的工艺中陶醉。2020年即便是特殊时期,梵克雅宝依然没有停下将美好的瑰宝分享给大家的步伐——2020年9月16日至2021年6月14日,梵克雅宝携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宝石》( 即Gems)展览。

 

 

《宝石》是一个怎样的展览呢?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Bruno David先生在评论此次展览时表示:“这次展览中呈现科学与美学之间丰富非凡的风貌,但依然有迹可循。自然万物往往蕴藏着独一无二的美学特点:鹦鹉螺的细致螺旋纹、热带贝壳上色彩缤纷的图案,以及矿石和其他自然奇珍的浑然天成的几何构图,向来令无数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作家、诗人和珠宝匠深受启发。这次展览彰显不同领域之间的共融,但最重要的是见证了矿物这种大自然结晶的珍稀特质与美态。以及宝石匠与珠宝匠向其致敬之间的某种联结。”

 

 

《宝石》展览围绕矿物这一历史悠久的神秘学科展开,同时着眼于历史中珠宝匠人的精湛技艺,进而将矿石恢弘的气质升华。

 

展览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溯源地球,再现矿物学的近代研究成果,突显矿物、宝石及珠宝从古至今在众多文明之中引发牵人神思的兴趣、热爱与着迷。

 

Roger Caillois著作中提及的"Royal calligraphy" 抛光缟玛瑙板 (The Writing of Stones ,1970 年)
巴西 © MNHN / F. Farges

 

《宝石》展以编年及不同的主题为策展理念构成了展览的三部曲之旅,第一展区名为“地球的历史,精湛工艺的渊源”,观者可探索矿物诞生背后的奥秘及其精妙的社会用途,以此深入研究精湛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第二部分为“由矿物至珠宝”,观者可深入了解宝石、矿石和晶体如何自然形成,以及经人工雕琢成为传世珠宝之作。配合展厅内星罗棋布的平板计算机、视听数据和轻触式屏幕,展示钻石、黄玉、蓝宝石和海蓝宝石等的三种形态:原生矿物、经切割的宝石及高级珠宝,追踪每种宝石由自然结晶蜕变成艺术品的轨迹。

 

第三部曲回顾巴黎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中的显著地位,进一步探讨矿物学的发展和普及学习的现象,一直启发艺术家及尚美之士至今。

 

Cornflower bouquet胸针,1938 年
黄 K金、红宝石、玉髓
梵克雅宝典藏,© Van Cleef & Arpels SA
玉髓的淡蓝色描绘出矢车菊灵动的花瓣,花束轻灵飘逸,美丽至臻。光影变幻穿梭其间,勾勒细致的轮廓,与红宝石花蕊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作品栩栩如生,宛如自然界中的瑰丽花朵。

 

《宝石》展从博物馆的顶尖馆藏中萃选出360多件矿物、宝石及艺术品,配合梵克雅宝世家典藏系列逾250 件珠宝杰作,以及其他机构和私人收藏家借出的50件珍藏,旨在鼓励观众投入探索之旅,延续科学与创意之间的隽永对话。

 

一、地球的历史……

 

陨石、矿石、晶体、化石等物质,尽皆见证地球的诞生及演变。这颗星球于约45.6亿年前由宇宙物质形成,后来被无数陨石撞击,因而蕴藏种类纷繁的矿物,加上板块飘移等地底运动导致板块碰撞,令山脉形成,而部分蕴藏其中的晶体被土壤活动带到地面;同样的,矿物亦由海底深处的生物化石形成。在此背景下,矿物无论诞生自星宿、地球动力抑或海洋的现象,都见证及参与着地球持续的地质运动。

 

第一组展柜以红宝石为主题,从耳目一新的观点诠释这些现象,透过三组别具象征意义的展品:红宝石的原生晶体、宝石(经切割的矿石)及珠宝,比较这种矿物的三种形态。

 

一颗源于3,000多万年前的天然红宝石晶石,展现其在缅甸抹谷出土时被白色大理石矿渣包裹的原本形态,比照被切割及准备镶嵌成珠宝的红宝石;它在蜕变的最后阶段由人手雕琢,启发梵克雅宝的高级珠宝杰作Fuchsia胸针(1968 年)。

 

蓝色黄玉,约2.5亿年历史 ─ 俄罗斯乌拉 © MNHN / F. Farges

 

展览的第二部曲,正是由这种三重布局配合短片而构成。紧接这段简介的一列壁板,向观众概述矿物在地球的历史中最大量形成的时期。这段浩瀚长河由两颗陨石掀开序幕,接续在澳洲出土的锆石标本;这颗晶石于约44亿年前形成,比月球更古老。整组壁板展示30多颗追溯至地球诞生的矿石,按时序阐述地球的历史,以及天然宝石由地球运动的结晶被人手雕琢成珍稀精品和艺术品的传奇故事。

 

精湛工艺的渊源

这个展区突显矿物学、宝石学和珠宝间的紧密连系,诚邀观众探索30多件非凡精品和珠宝。这批展品绝大部分选自博物馆的馆藏,皆再现人类的巧手匠心,同时追溯宝石工艺的发展。

 

这段演变的最出众典范包括出土自阿尔及利亚的贝壳,它拥有90,000年历史,被视为世上已知的三大最古老珠宝作品之一。这块贝壳反映早于史前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已钻研宝石切割、钻磨及抛光技术,同时彰显人类定居和贸易加快了知识的传播。

 

赭石窟艺术、钻孔贝壳,以及经切割、抛光、镂空或以丝线串连的宝石,都是世界各地冒起的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架构变得更紧密,其角色亦更趋向装饰、仪式或象征用途。不久后,古典时期的伟大文明就研创出马赛克这种具象艺术形式,令装饰品本身更贴近艺术文化;这股趋势在其后多个世纪持续迅速发展。

 

相传属于法国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的琥珀及象牙珠宝箱,以至印度莫卧儿风格项链的精湛镶嵌技术,都证明宝石工艺涵盖多姿多彩的品味、时尚趋势和艺术潮流,深入刻画各种文化由发源至今的历史。

 

Arbre aux tourmalines (碧玺树)  © MNHN / F. Farges
JEAN VENDOME, 当代珠宝之父
以艺名Jean Vendome打响名堂的珠宝匠Ohan Tuhdarian (1930 – 2017年) 热爱宝石,仰慕法国玻璃设计师René Lalique,他率先利用天然矿物创作珠宝,成为后世无数设计师的启发。其精心组合的珠宝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Arbre aux tourmalines (碧玺树) 就是代表作。这件作品为展览的第一部曲作结,利用莓红色及绿色碧玺呈现细腻的光影变化和剔透质感,再由重达数百克拉的宝石加以映衬,让观众从艺术视角一窥大自然。Jean Vendome与布拉克、高克多、达利、基诺及瓦沙雷等艺术家活跃于同年代,亦与同样热爱宝石的法国学者 Roger Caillois相交甚笃。
时尚文化

编辑:王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