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王府井北边一条胡同里,曾有世界上最早的情报机构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 作者 熊剑平

2020-11-27 17:46 语音播报

京味
进入
夜读
看更多
+ 订阅

因为不少影视剧的刻画,锦衣卫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同样的还有著名的东厂。但说到这东厂是怎么来的,和锦衣卫之间是什么关系?大家就蒙圈了。

首先来说说厂卫并立。

东厂的成立时间,史学界尚有不少争论。有学者认为,在洪武朝就已经有类似东厂这种机构出现—比如“绳顽司”这样的宦官机构,担负着搜集情报的职能。从现有史料也能看到,朱元璋很早就使用太监搜集情报,监控官员。比如早在洪武元年(1368)他就曾使用太监悄悄侦察浙江省参政郭景祥。在铲除胡惟庸的过程中,丞相谋反的情报,也是首先由宦官获得。想必在朱元璋的安排之下,太监早早就盯上了胡惟庸,实施了最为严密的监控,所以才能夺得告发丞相的“首功”。朱元璋一贯重视情报,也曾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情报,使用太监从事情报工作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虽说洪武朝存在着与东厂职能相似的宦官机构,但它最多只能说是东厂的前身,并不代表东厂就是朱元璋所创设。商传先生研究认为,东厂的初设时间固然是在永乐朝,但不应晚于永乐七年(1409)也就是说,在永乐初年,朱棣就已经创设了东厂。

明成祖朱棣

明宣宗行乐图中的宦官形象。

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东厂是在纪纲被杀之后,系朱棣为限制锦衣卫的权力而设,其初设时间为永乐十八年(1420)。这也是《明史•成祖本纪》和《明通鉴》等史书中的说法,所以影响最大。在《明史》中,除《成祖本纪》之外,《刑法志》也记载了东厂成立之事,却没有确定初设时间,而且措辞相当模糊:“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盖迁都后事也。然卫指挥纪纲、门达等大幸,更迭用事,厂权不能如。”

“即位后”这三个字,只是给出了一个非常模糊的时间。一个“盖”字,更是说明了作者的为难之情,也即对初设时间的难以把握。

另外,“东安门北”的选址,可说明东厂初设应该是在迁都之后,但是作者给出了因纪纲强势而导致东厂权势无法与锦衣卫相提并论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东厂在纪纲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不是在迁都之后才开始 设立。从《明史•刑法志》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很难找到东厂确定的创设时间,《明史•成祖本纪》在表述上虽然持有非常肯定的语气,却很难让人完全信服。上述史料的错乱无序,足令人瞠目。东厂初设时间之所以无法确定,也便可以理解了。

我们怀疑,东厂的设立在当时就是一件秘密事件,其运行也始终处于非常保密的状态,朱棣存心不让别人知道,史官便也无从查证。

锦衣卫的飞鱼服,撷芳主人绘 

在以上三种主要观点中,我更倾向于认同商传先生的研究结论:东厂的初设时间是在永乐朝初期,而且不晚于永乐七年(1409)。也就是说,在永乐初期,厂卫便已经开始并立。只是这个时期,太监地位虽有很大提高,但东厂地位尚且低下,所以人们只知有卫,而不知有厂。

不管东厂成立于何时,其获得重用应该是在纪纲案发之后。太监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也与纪纲一案有直接关系。如前所述,纪纲竟然利用锦衣卫扩展权力,并图谋不轨,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限制和监控。

位于王府井北侧的东厂胡同。

从宦官告发纪纲图谋不轨的这一细节出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在永乐朝,朱棣的授权之下,东厂很可能早已对纪纲开始了侦察行动。也可能早早就担负起搜集情报的职能。朱棣相信太监,也将监军的任务交给太监,他派出郑和远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包括寻找建文帝下落之事,朱棣也可能交给东厂。因为有学者研究指出:“设立东厂,也含有侦察建文帝下落的用意。”

如前所述,东厂的职能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这与锦衣卫大致相当。既然工作性质接近,同样富有侦察情报工作经验,当纪纲坐实谋反之罪,锦衣卫变得不可信时,朱棣自然会改而重用东厂。在纪纲被杀之后,他手下的一些重要党羽,如庄敬、袁江、王谦、李春等人,并没有全部受到株连。朱棣对他们的惩处明显有所保留,而且锦衣卫中的不少力量都被充实到东厂。尤其是其中的骨干分子,很快就找到了再就业的机会,只是单位变了、上班地点变了。

据《明史》记载,在纪纲被杀前后,东厂的权力范围尚且“与锦衣卫均权势”。但在不久之后,东厂的实际权势就明显地超越了锦衣卫,不仅分掉锦衣卫的威权和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实施了监控。

总之,东厂和锦衣卫,这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习惯将其并称为“厂卫”。明代的情报职能由此开始变得更加发达,朱棣希望通过这种设置,既能取得某种叠加效应,同时也可以互相牵制,防止某一家机构独大。此外,也可由此实现多渠道搜集情报,可以将各方所得情报互相印证,避免被假情报所误。这正是孙子“五间俱起”所要达到的效果。

胡濙当初被朱棣派出去寻找建文帝,在他身后,始终有人悄悄地跟踪和监视。胡濙的一举一动,朱棣便可以全程掌握。一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酋长希望用他的樱桃和胡濙换书。胡濙爽快地将书送给酋长,却没有接受酋长的樱桃。等胡濙回京汇报工作时,朱棣突然问道:“樱桃是小东西,路上也可以解渴,你为什么不接受呢?”胡濙立即明白,自己原来一直是被全程监控,不由得暗暗心惊。

不仅是胡濙,朝廷中的大小官员也都会受到严密监控。即便是出门搜集情报的锦衣卫,也会受到多方“关照”。“关照”他们的人,则是宦官。这就是朱棣的巧妙设计。在这种统治模式之下,每个人都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在永乐朝,情报机构的基本局面是厂卫并立。但在纪纲死后,东厂实力更加雄厚,宦官完全把持着大局,锦衣卫所搜集的情报往往需要经过东厂才能报给皇帝,所以锦衣卫地位沦落,远不如东厂强势。这种厂卫并立的精巧设计,尤其可以看出朱棣的匠心独运。东厂的强势,似乎不能用“后来者居上”来简单比况。毫无疑问,东厂和锦衣卫都是强权部门,但这两个部门由谁来主导也很有讲究。朱棣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没有军权的东厂来监控拥有一定军权的锦衣卫,而不是相反。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纪纲这样的威权人物重新出现。另外,虽然是由东厂主导,但是东厂的队伍中充斥着大量的锦衣卫,这也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所以,这已经是东厂独大的局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并立”。成功控制锦衣卫之后的东厂,也很自然地成为新的威权部门,明朝的历史也由此而打上了浓厚的宦官印记。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