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09:14
“发展滑冰运动,我们要在各地播下‘种子’,然后精心和呵护、培养这些‘种子’,让他们带动所在地区的滑冰运动发展。”中国滑冰运动协会主席李琰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描述了这样的“滑冰运动推广方法论”。
植根计划
2017年,李琰全票当选中国滑冰协会主席,2019年,她又当选中国奥委会委员。如今,不在一线执教的她,仍然为滑冰运动奔波忙碌。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李琰介绍了她最近完成的工作,“为了推动滑冰运动有序发展,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通过前一段时间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完成了了‘十四五’规划,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抓手和步骤。”
李琰。图片来源:中国滑冰协会
在谈及协会的各项工作时,李琰很喜欢“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在她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绝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因此,滑冰协会推出“植根计划”,希望让这项运动真正在各地扎根儿。
“你看,这个五角星代表了‘植根计划’的各个步骤,这其实是打通的,可以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了闭环。”李琰一面指着手机上的示意图,一面神采奕奕地给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勾勒着“植根计划”的轮廓。
根据这个计划,中国滑冰协会吸收、选拔一支100人左右的讲师团队及一支100人左右的特约讲师团队,其中前者包括副教授以上的大学老师、国家级以上的裁判员和高级教练员;后者则以相关运动器材研发专家、运动员身体护理专家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组成。通过这两个讲师团,滑冰协会对体育老师、滑冰指导员、裁判员、教练员等进行培训,实现更广阔的的覆盖范围。此外,目前滑冰协会也打通人才在体系内的通道,参与培训的学员,也可以在达到一定条件、并经过更高一级的培训后成为讲师团成员。
李琰。新华社资料图
李琰介绍说,目前滑冰协会已经培训了1000余名中小学体育老师,并且有30余所中小学和6所大学成为“植根计划”合作单位,“我们提供更专业、更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然后再由体育老师等能接触到更多青少年参与者的人群将这些知识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力。”李琰总结说,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发现更多真正热爱滑冰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将成为各地滑冰运动发展的“种子”。
走出山海关
12月9日,中国滑冰协会和中国轮滑协会签约,正式建立“全国青少年夏轮冬冰系列项目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滑冰和轮滑运动的发展。
在李琰看来,这样的签约,有望让滑冰运动真正打破气候与地域局限,实现“走出山海关”的突破。
“轮滑是滑冰的基础项目,有更多的发展人群,同时,它也能接受滑冰更专业的技术,可以说是双赢。”她进一步介绍说,此前速度滑冰是短道速滑的基础大项,现在短道速滑成为速度滑冰的基础人才支持,然后现在又有了轮滑,“原来(参与者)只在东三省,现在可以走出山海关,全国青少年一起来,你说我们厉不厉害?”
李琰与刘国永分别代表中国滑冰协会和中国轮滑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图片来源:中国滑冰协会
事实上,轮滑对李琰来说也并不陌生,在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一再追问下,她回忆起自己40年前的一些片段,“我12岁的时候,教练让我夏天练过轮滑,我滑得可好了!”李琰说,训练轮滑,可以全方位提升滑冰运动员的水平,“练公路轮滑,就能提升耐力;小圈滑行,就能提高弯道技术。另外,轮滑的起跑、加速与滑冰的技术也很相似。”
为了更好地实现滑冰与轮滑的融合,滑冰协会已经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一起研发滑冰、轮滑双用鞋,通过更换鞋底即可完成两项运动需求的转换,李琰说:“这样既节省了成本,也对孩子们的脚感更友好,武大靖、韩天宇等运动员也参与了研发。”
拥有辉煌运动员生涯和教练员生涯的李琰还憧憬说,希望滑冰和轮滑深度融合后,未来能出现一名“三栖”奖牌获得者,“一名运动员上午参加短道,下午参加速滑现在已经有了。以后,他还会参加轮滑,然后在三个项目上都得到奖牌!”
也许,这个憧憬不久后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