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5:13
David G.Evans,中文名叫戴伟,年过花甲的他不曾想到,因几十年前对中国的“好奇心”而定居北京,如今他又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化学科学实验,“点亮”成千上万个中国孩子的好奇心,24年间,戴伟和中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2020年1月12日,戴伟在“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上世纪70年代,戴伟通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订阅《北京周报》,以期了解中国发生的点点滴滴,“‘神秘’的中国像‘黑洞’一样吸引着我”,“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另一个是中国”。
1987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并独自前往多个城市游玩,这次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兴趣,1996年,戴伟受邀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从此留在了中国。
戴伟与北京化工大学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研发了农业大棚塑料膜的添加剂,保证大棚夜间温度、减少用煤,为通向内蒙古的高速公路研究保护沥青的添加剂,推动化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高校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2019年2月13日,戴伟(右)在上海科普大讲坛寒假科学营中与小营员互动,展示化学物质的吸水特性。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戴伟受邀给京郊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讲解化学,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双眼,戴伟决定将科普讲解坚持下去,他先后走过中国30个省市区的300多座城市,为20余万中小学生和公众开展科普讲座600余场。
2013年9月14日,在北京科学嘉年华上,戴伟(中)在教同学们做化学实验《非牛顿流体》。新华社发
2018年起,他在快手、B站等平台开通“戴博士实验室”账号,将化学实验视频放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总观看量达数亿次,戴伟为促进中外科技合作和推动科普事业所作的努力,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获得过200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2014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十大功勋外教”,2016年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特殊贡献奖”等。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戴伟认为科普活动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帮助人们基于科学认识提高生活质量。
如今,戴伟又踏上线下科普实验活动的旅途,山西灵丘、湖南怀化、辽宁沈阳、江西吉安、内蒙古赤峰……启发未来科学家对化学的兴趣,戴伟的“奇幻之旅”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