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5:5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提出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为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淀、朝阳、通州教委深知,发展教育需要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并要不断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三区教委系统谋划,以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提升发展格局作为其工作目标,并将其作为对当地群众庄严的教育承诺。
海淀:高水平均衡发展区内带动区外辐射
五年来,海淀区委教工委和区教委结合“十三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重点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推动教育公平。
“十三五”期间,海淀区顺利完成48个基本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中小学学位13760个;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普惠”,海淀区通过新建小区配套园、改扩建、以租代建、探索合作办园、中小学附设幼儿班等形式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十三五”期间共增加2.8万个学前学位,其中普惠性学位增加1.64万个,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2%。
海淀区还稳步推进教育集团、对口直升等办学模式创新,以名校为核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全区36所学校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新增13对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学校。五年来,新增27所学校(校址)全部纳入教育集团管理,全区纳入教育集团的中小学校(校址)已达到131所,带动了一大批薄弱校转型发展、新建校高起点发展,2020年,海淀区中小学生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超过90%,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淀区以“筑巢引凤、南北同步”的策略,打造北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计划到2022年底,北部地区将新增幼儿园学位6060个、中小学学位9120个。目前,已有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等9所优质学校在北部办有12所分校。
在加强区内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同时,海淀区还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区外辐射,带动更多地区的教育质量向高水平发展,彰显了教育强区的使命与担当。
2013年以来,海淀区共组织区内20所学校与河北省易县建立手拉手结对关系,21所学校与河北省赤城县建立了结对关系,28所学校与丹江口市建立了结对关系,29所学校与内蒙古科右前旗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关系,8所学校与内蒙古敖汉旗建立了结对关系,6所学校与银川市西夏区建立了结对关系,2所学校与新疆和田地区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关系。
不仅如此,海淀区还利用跟岗培训等方式提升受援地学校老师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能力。2013年以来,海淀区的学校前后共接待外省市地区近1500名学校管理干部、教研员、骨干教师到校学习。向区外学校开放线上资源也是海淀区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4月起,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向受援地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
朝阳:“双名工程”提升教育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朝阳区重点围绕“高端人才聚集”“卓越人才培育”“名师名长示范引领”“优秀人才激励”等四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双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工程简称),加快高端学术人才培养,力争“十三五”服务朝阳教育的专兼职特级教师总量力争达到400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50%以上,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以及博士、博士后等卓越教师达到200人以上。
名校长工程以培养骨干校长的综合素养为重心,以校长高研班为主要载体,对形成系统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实践卓有成效、在市区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提供及时的培养和推介。朝阳区通过举办办学理念研讨会、校长管理特色研讨会等10种方式,广泛推介名优校长的办学成果,大幅提升了朝阳教育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名师工程则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优质培训资源,通过开展导师带教指导、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等10种形式为名师成长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来看,要想突破专业发展瓶颈,聚焦于个体的反思与转化式学习方式。朝阳区教研中心搭建了“学科名师展示”和“名师讲堂”的示范、引领、辐射平台。旨在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推出名师,把展示活动作为学员“实践经验提炼、教育内涵挖掘、教育思想提升”专业发展的契机,通过专家导师对学员“研究——实践——反思——提升”全程深度指导,使学科特色展示活动更具影响力与辐射力。
在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培养的同时,朝阳区还把人才引进作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引进聘用、交流合作等多种途径优化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仅“十三五”期间,引进优秀特级教师、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骨干人才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共计126人。同时,还面向全国公开返聘292名已退休的名师名长,通过担任顾问、承担课题、设立工作站等方式,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朝阳区教研中心适时启动了“博研苑”人才项目,着力于博士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双促进发展机制建设,实现了博士教师教学和科研双优秀目标。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区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支撑——系统设计——实践改进”的朝阳区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壮大了卓越教师人才队伍,同时也使得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进入快车道。与2011年相比,中考综合优秀率提升48.56%,本科上线率提升 16.31%,一本上线率提升21.62%。
通州:立足副中心统筹提升全区教育质量
面对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2017年,北京市教委为城市副中心专门制定《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将通州区确立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统筹在京高校、城区优质教育等各种资源,支持通州区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在市教委和各区的支持下,近几年,人大附中等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先后入驻,新增优质学位9千余个。2020年,北京学校等一批新建优质学校正式启用,城市副中心再增加优质中小学学位2880个,学前学位5480个,引进校均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由本校校长任法人,带领团队进驻城市副中心。截至目前,有近500名来自优质资源校的干部、教师在通州校区参与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2018年9月,北京五中通州校区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通州北部地区的教育服务能力。成立以来,学校在传承北京五中文化与精神的基础上,还将教育理念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各个环节,现已形成人文素养、实践创新、传统文化、国际理解、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6个系列、50余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高中是区域基础教育的龙头,通州区教委积极支持各高中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比如,支持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开设“1+3”贯通培养项目,增加国际课程班;支持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开发一带一路国家小语种特色课程体系等。
去年投入使用的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在黄小教育集团的支持引领下,仅用一年时间,在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均打造出本校特色。充分发挥黄小教育集团市、区、校级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实施“青蓝工程”,集团派驻教学专家现场专业指导,打造“小黄雀”系列课程全方位引领学生发展。
几年来,通过实施百年老校提升、农村薄弱校改造、传统特色校挖掘、优质资源校保障四项工程,不仅各引进校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通州本土学校办学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梨园学校注重突出德育实效和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全面改变与提升,办学质量、育人水平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充分肯定。
最近几年,城市副中心在吸引优秀师资驻留方面,也得到了支持,北京市在教师引进、师资培养、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城市副中心予以政策倾斜。比如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在乡村教师特岗计划指标分配和直属学校教师配置过程中向通州区倾斜,一部分乡村教师进京指标定向分配给了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