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 精华学校助力每个考生都上台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2-17 15:58 语音播报


教育的本质?如何理解教育者的责任?今天怎样去找寻教育的力量?作为一所至今已有42年历史、聚焦北京中高考的老牌学校,近年来,精华学校平均每年约有20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在办学实践中,精华学校在教育理念、技术赋能、教师绩效等方面拥有自身独到的思考和探索创新。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领人向上”

今天,很多教育从业者都在谈论教育的本质。在北京市教育督导协会常务理事、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看来,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教育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如果回归到“教育”的英语单词——education,从词根的意义来理解,“教育”指的是“引领”;另外还有一层涵义是bring up,意指“往上带”。

其实,不论是“引领”还是“往上带”,都是希望教育者要么站在前面,要么站在高处,否则就无法完成“引领”和“往上带”的使命。因此需要教育从业者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不断创新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近年来,北京中高考年年都在变化,对此廖中扬表示,这就要求老师们首先要有一种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精神,教育者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

精华学校是一所以全日制教学为主的学校,“全日制教学”最直接的涵义就是学校几乎占用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全日制教学,意味着学校要负起全部的责任,学生考得好,荣耀不仅属于孩子和家长,也属于学校;孩子考得不好,学校也将一起来承担责任。”廖中扬校长坦言,承担了全日制的全时段教育,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承担了全部责任。因此,怎么调整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心态,其实是件很关键的事。

完善人格、提高成绩助力每个孩子上台阶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廖中扬表示,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如果没有学生的成功,无论你个人在财务上有什么表现,或公司市值有什么变化,都很难说你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精华学校是以全日制教育为主,就是在强调对孩子负起全部责任。“孩子交到精华,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台阶。”

精华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高考生在备考时容易出现学情不明、目标不清、落实不到位、内容少规划等问题。因此,精华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考生树立高三意识,即目标意识、规划意识、拼搏意识和效率意识,比如创新制作“成长驿站”、“精华周刊”,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随着北京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把自身的精力和资源主要投入在加强考试分析上,借助技术赋能,精华开发了独特的成绩提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很多公立学校也在使用这一系统。”廖中扬表示,2018年,精华学校集常年研究高考的经验和积累的考试大数据,推出智能化成绩提升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定位学生弱科弱项,为调整教研方向、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教师将针对每个学生的弱科知识,制定补弱计划,帮助学生科学补齐短板,提升整体成绩位次。

精华学校2014年成立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是在考试研究中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资源的教育机构。每周老师都安排固定时间全程全天参与线下教研活动,同时通过开发独到的备考练习材料,面向全市众多高考生开展定位考试……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工作,都使得精华学校在高考方面优势更加凸显。

做教育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

在办学实践中,廖中扬校长也在不断找寻教育生长的力量,在读到胡适先生1932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时,有句话给他的印象极其深刻:“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廖中扬希望也用这句话来激励孩子,告诉他们,或许即使努力也没有一点成果,但最终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收获。在他看来,其实每一个教育者都是这样,尤其是做基础教育的,要坚信自己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所上的每一节课、布置的每一次作业、进行的每一次谈话、研究的每一次升学规划,等等,都会成为学生日后成功的坚实基础。

教育的力量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