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社区团购冲击下的菜摊,他们还好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莫凡

2020-12-18 11:12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新闻调查
看更多
+ 订阅

“限时秒杀,超低价。”——一款社区团购小程序,打着广告。

“这样不行,价格不能低于出厂价。”——一家粮油供货企业,紧急发文。

这几天,社区团购火了。先是多家互联网巨头斥巨资进军社区团购领域;接着《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然后几家供货企业宣布严控供货价格。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互联网巨头的资本介入,并不新潮的社区团购生意,正在逐渐影响生鲜产品零售行业。

体验——

京城社区团购 尚无价格优势

“本团购标注当天的菜品均为当天现摘现拔,冬天寒冷,大家只需要在家等着即可,我们都会在下午4点到6点之间送货上门。”打开微信小程序,这是一个社区团购活动的典型广告语。

社区团购本身并不新潮,是社区生鲜生意的一部分。此前曾以“新零售、生鲜电商、本地生活”等名字出现过。

此次社区团购的热潮,始于2020年初疫情。微信接龙、拼团买菜,今天下单,明天送货上门,便是比较典型的社区团购模式。家住大兴的安妮,曾多次发起社区团购接龙。但随着疫情逐渐平稳,实体商超供应充足,拼团买菜的邻居越来越少。安妮说,团购活动现在已经停止,“疫情期间大家有囤菜的需求,现在直接买就行了。”

记者询问了多个曾经发起过蔬菜社区团购的小区,其中多数的团购都已暂停。只有大兴永兴路附近的一个小区,每次拼团买菜还有约20人响应。这个小区的拼团链接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蔬菜的价格。记者用其中大白菜、土豆、西红柿的价格,与小区周边的超市进行了对比,发现除了土豆略便宜外,其他两种蔬菜价格比实体店略贵。

超市和小菜站蔬菜价格都不贵

在亦庄宏德利远菜市场和贵园南里小区附近商超,记者也记录了这三种蔬菜的价格。最近被热议的几大社区团购APP均没有在北京落地,但买菜APP早已在北京推广开。于是,记者在三款买菜APP上查询了相关蔬菜价格。经过这一粗略比对发现,无论是小范围存在的社区拼团还是推广力度很大的买菜APP,在这三种常见蔬菜的价格上,与传统实体店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有些甚至还略贵。像外地那样社区团购APP疯狂补贴、超低价卖菜的情况,还没在北京出现。

市场——

仅靠水果蔬菜 菜店生意难做

“什么团购?没听说过。”丰台青塔附近,蔬菜摊主老杨正在一家小区门口摆摊卖菜。老杨表示,他平时就卖自己的菜,没太注意最近的新闻。“如果这玩意真有影响,菜价肯定有很大的波动。但最近来看只是有些菜涨了一些,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

附近另一处小菜店,店主对社区团购也看得比较淡。店主认为,他这种体量的小店,没办法去对抗大的平台和资本,因此也没必要太过担心。“有没有团购,我都照样卖。”

店主是在两年前盘下了这家社区菜店,两年以来,他也确实感受到了店里客流的下降。“现在小区里老人少,租客多,在网上买菜的太多了。”为了让小店能经营下去,店主只能额外进了鲜切面这样的产品,弥补一些收益。

贵园南里附近的一家菜站,起初也是只卖生鲜蔬菜,而且打着产地直销的旗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开始到批发市场进货,“北京的产地太有限,而且批发市场的价格有优势”。慢慢地,菜站里不只卖菜,增添了调味品、酒水、零食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不卖这些不行,单纯靠卖菜真的很难存活,除非提高菜价。”

宏德利远菜市场,是亦庄最知名的菜市场,这里经营品类齐全,仅蔬菜就有约30个摊位。这里有些蔬菜的价格比附近的菜站和超市略贵,但最吸引顾客的是这里的规模和氛围。

“这里东西多啊,而且也新鲜,能挑好的买。价格嘛,我觉得一分价钱一分货吧。”刘大妈每天都到这里来买菜,已经形成了习惯。菜市场的摊主小方还没有感受到互联网巨头们的冲击:“喜欢逛菜市场的,中老年人为主,每天都自己动手做饭。用手机买菜的一般是年轻人,偶尔做饭。这两种不是一类人,我觉得互联网对我的影响还有限。”

菜市场摊主说,逛菜市场的和用手机APP买菜的是两类人,没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明显冲击

隐忧——

资本力量扰局 菜市初现混乱

不过,供货商们已经感受到了资本进入社区团购带来的影响。12月12日,河北沧州市华海顺达粮油调料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禁止给社区团购平台供货公司供货通知”,称其收到多方投诉,社区团购平台出现严重低价现象,甚至个别产品远低于出厂价,影响严重,损害客户利益。该公司提出“不管平台有没有补贴,价格不得低于我司终端零售价”等要求。此外,河南漯河市卫龙商贸有限公司也发布类似通知。

记者12月16日拨通了华海顺达董事长钱清华的电话,他回应称:“社区团购平台通过补贴,实现低价销售,这样会影响到商超等渠道,造成市场价格混乱。”

蔬菜基地也同样感受到了压力。肖书娟是大兴一家大型农业合作社的经理,疫情期间,合作社的菜就曾以社区团购的形式送往大兴的30个社区。“如果互联网巨头要做社区团购,对我们的冲击肯定挺大的。”肖书娟说,合作社自种的菜,她有信心在价格上抵挡互联网巨头的冲击,但需要从外地进货的菜,在价格上就没有竞争力了。

肖书娟并不考虑在未来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供货商。她提到供货“账期”担忧,“现在的常见形式是45天对账,60天结款,也就是供应商需要等到60天后,才能拿到前45天卖出的货款。”所以,她透露合作社正在全力重启与社区的合作,“如果我们自己有销售渠道,何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呢?”

和肖书娟类似,老姚是北京一家蔬菜基地的老板,他的蔬菜大部分都供给了商超,其中也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商超,他自己甚至还有网店。

即便与互联网密切合作,老姚对巨头们进军社区团购,依然保持谨慎的态度。“我没觉得巨头们真的是想做生鲜生意。”他说,资本投入、巨额补贴、低价卖菜,基本是不可能挣钱的,“目的其实就是流量,是抢占市场,谋求以新概念上市,最终是金融游戏。”

与老姚合作的下游实体店,已经出现了禁不起互联网冲击而倒闭的例子。“冲击很明显,倒了的太多了。”因为警惕,老姚早就与各类下游渠道约定了价格,“我不允许互联网平台超低价销售,最低不能低于我的成本价。不然,对我其他下游市场冲击太厉害,就相当于自杀。”

风险——

供货商收益变低 消费者优惠减少

“我们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通常,新进入行业,低价去争抢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常规操作。”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竞争更多地应该交给市场,让消费者去选择,“即便这些巨头未来形成很大市场占有率,蔬菜的价格开始离谱了,消费者可以重新选择传统渠道。”

但作为从业者,老姚有自己的担心。“我自己有网店,也给互联网平台供货,但是,这几年下来,我的整体收益其实都没增长。”老姚觉得,就像购物、打车、外卖、共享单车等“前车之鉴”一样,最后收益都被平台拿走。供货商收益微薄,消费者尝到的优惠越来越少,“这大概就是垄断的代价。”

老姚强调,蔬菜生意利润低,“上市、融资、挣热钱,这是人家的思路。”他回想起实体业面对电商的一次次冲击,“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合法纳税,要达到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等要求。而电商初期,管理是宽松的。这种竞争,一开始并不公平。”

他担心,社区生鲜和团购也有潜在的风险,在竞争初期,互联网平台利用巨资,对传统实体店形成优势,“等消费者发现,生鲜行业被垄断,优惠力度不大了,想再回头找实体店,也许,家门口的小店已经关门了。”

 

购买渠道

大白菜单价

土豆单价

西红柿单价

永兴路某小区拼团

1.0

1.6

4.0

永兴路附近超市

0.8

2.0

3.5

宏德利远菜市场

1.0

2.5

4.5

贵园南里附近超市

0.8

1.6

3.6

贵园南里附近菜站

0.9

2.2

3.6

叮咚买菜APP

0.6

1.5

3.5

美团买菜APP

1.1

2.7

4.3

盒马鲜生APP

1.0

2.4

3.3

(注:单价为约数,单位为元/斤)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