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3:11
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是继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之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一名“新成员”。上述火箭抓总研制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说, “十三五”期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多型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并相继承担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6月22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垂直转运过程中。
新一代运载火箭让中国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远
“十三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提升能力和发射次数,让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得更远。五年间,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远征系列上面级研制并首飞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国高轨卫星组网速度。
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海上发射能力的国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发射“天问”火星探测器,中国迈出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地采样返回;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全部北斗导航发射卫星的任务,助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先后将天宫二号试验室、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送入预定轨道,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火箭院负责研制的运载火箭持续高密度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年度发射次数突破14次,由火箭院负责研制的火箭发射次数突破200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100次。
此外重型运载火箭完成关深研制,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中国火箭改组成立并实现市场化融资,捷龙一号首飞成功,“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登上历史舞台。
商业航天发展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火箭院抓总研制的火箭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2015年老挝一号广播通信卫星项目中,火箭院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为长征火箭拓展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开辟了新思路。未来,长征火箭不仅可以凭借其高可靠性、低成本、强履约能力等优势,较好地承担航天发射服务,还可以通过建设地面应用系统、培养航天科技人才,参与运营管理卫星资产等形式为用户提供整体服务。这种全新模式将极大增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小卫星市场发展迅速,为满足消费者多元的发射需求,火箭院组建了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打造商业航天平台公司,推出了“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3型“太空车”概念,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优化组合的发射资源配置等多种产品和服务。
2019年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
2019年8月17日捷龙一号火箭首飞成功,该型火箭是火箭院面向小卫星发射市场专门研制的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其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千克,是世界上单位载荷入轨成本最低的火箭之一。“捷龙号”瞄准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将为微小卫星的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灵活、经济、迅速的渠道。
此外,今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如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定制火箭”变为“通用火箭”
“十三五”期间,面对高强密度发射,火箭院提出火箭去型号化、去任务化的管理理念。通过开展多个火箭构型部段级、单机级产品的统型工作,实现硬件产品和软件框架的通用,增加产品的通用化水平;从设计上变“定制火箭”为“通用火箭”,通过提高火箭对不同任务的适应性,实现任务调整时,火箭经最小程度适应性更改即能应用于其他任务,将一发火箭任务调整周期由原来的18个月降低至4至5个月。
同时,转变原有小批量/单件生产、单一供方和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组织实施运载火箭百发批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积极响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在元器件、原材料及传感器等电气产品方面加大民营公司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其灵活、快速的优势。目前现役火箭已可实现40发/年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新一代火箭可实现5-8发/年的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实现了组批投产。
此外,通过不断优化运输流程、发射场流程和整星发射服务流程,将常温液体火箭的发射场流程从原35天精简至15天。长征十一号火箭更是具备全天候数小时内发射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快速进入太空能力。
“未来,火箭院将以精细化流程管理为钥匙,把制度和标准与工作相结合,每件工作都责任到岗、落实到人,以技术创新加管理创新的‘双创新’模式,加速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火箭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