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山沟沟 就业家门口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朱松梅 刘英文

2020-12-22 22:11 语音播报


每座大棚里吊着2万个白色木耳菌棒,一串串一排排,像是巨型风铃阵。前些天,最后一茬木耳收获了,日夜守护大棚的田春学也终于能歇口气儿了。

这里是内蒙古赤峰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段木梁村。去年(2019),田春学一家从山沟沟里搬出来,住上了政府盖的新房,还在村口海淀区援建的木耳扶贫产业园就业。家里收入翻了好几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跟随老田去家里看看。一株大树笼住簇新的小院,两室一厅宽敞明亮,院外头还搭了牛棚。52岁的老田瘦高个,还没开口说话,脸上就露出灿烂的笑容。“从前,我们是想致富、没门路;有力气,没活儿干。”说起脱贫的事儿,田春学打开了话匣子。

晴空朗照,顺着他的指引眺望,努鲁尔虎山的北麓余脉在平坦大地上褶了几道深沟,四五公里外的西沟,就是老田住了几辈人的家。

五亩耕地零星散落在山沟里,一家人靠天吃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地薄而少雨,他只能种些玉米、谷子,若是风调雨顺,每亩能挣600元,可要碰上灾荒,人力、肥料钱都得折进去。“还得供孩子上学呢。两间土房快塌了,我都拖着没修。”老田说,墙不挡风、房不遮雨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多年,他一年到头地里刨食,农闲时出去打工,也只能勉强度日。

房子破,日子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直到盼来了异地搬迁的好政策,生活才有了转机。去年初,一家三口牵着毛驴、扛着铁锅、卷着炕席搬出了山沟,一分钱没花,住进了75平方米的新房。

异地搬迁,不但要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金厂沟梁镇的相关负责人陈树伟介绍,北京海淀区在附近三个村子援建了3处木耳扶贫产业园,总占地面积360亩,共有150栋大棚,老田两口子从此成了园区的“上班族”。此外,政府还给贫困户按人头配了基础母牛。

田春学格外珍惜产业园的新工作。2019年3月17日,这个日子清晰刻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他头一天去园区上班的日子。专家进村教技术,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学,光是用来记录的小本子就用了俩。几个月时间,他累瘦了整整12斤,也把好技术学到了手。

木耳娇贵,冷不得也热不得,一旦温湿度不合适,立马打蔫。老田一点儿不敢怠慢,木耳出芽和生长的日子里,他几乎24小时守着大棚,就连一日三餐也是家人做好了送去。“瞅着日头猛了,就得‘打边风’,把大棚四周的塑料布掀开,通风降温。”田春学说,晚上他就睡在棚里,还不敢睡太“死”,碰上刮风就赶紧起床盖塑料布。“他那宝贝劲儿啊,就像夜里给娃掖被角似的。”媳妇儿笑,他也笑。

勤劳不负人。小心翼翼呵护着的宝贝木耳,给老田一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如今,田春学已经是远近知名的木耳养殖技术能手,别人管八九个大棚,他能同时管12个。夏秋种植季,产业园每月给他开3600元工资,媳妇儿也在园子里灵活务工,负责木耳的采摘、分拣和晾晒,劳动强度不大,每天能挣80元。就业不离村,两口子还能抽空照顾家里的牛和玉米地。

不久前,精心养了一年的母牛终于下了崽,有人找上门问:小牛犊五千块卖不?田春学连忙摆手:不卖不卖,这是我家的“银行”,再辛苦也得好好伺候。读医科的儿子马上要大学毕业,正在北京的医院实习。老田家热气腾腾的好日子,才紧锣密鼓刚开始。

在金厂沟梁镇,像田春学一样异地搬迁,并在家门口就业的人还有很多。去年,全镇实现木耳产值2400万元、经济效益350万元,带动150户、370人稳定脱贫,每年为相关村集体增收达10万元以上。

生活就像小牛犊,欢脱向前奔。田春学把新家收拾得干净利落,桌上的相框里,一家三口笑得灿烂,背后是两间灰扑扑的山间土房。

搬出来多好啊,为啥还留着老房的照片?“这是搬家那天特意照的。”老田说:“这张照片我要一直留着,以后给儿子、给孙辈。我们会永远感谢党和政府,永远记得家里是怎么过上了好生活。”

点亮北京扶贫地图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