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 托起贫困地区“致富梦”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赫天雪

2020-12-23 15:43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从1997年第一笔100万元助学捐款,到2010年对粤北树山村进行产业帮扶,再到2017年在英德市78个贫困村的大规模驻村试点……随着碧桂园规模的不断壮大,其扶贫的脚印不断增多。如今,其开创的“4+X”扶贫模式在全国9省14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截至目前,直接受益人数超过49万人次。23年来,碧桂园改“输血”为“造血”,运用“寻找老村长”、“寻找返乡青年”、“寻找深度贫困户”等举措,孕育培养新时代乡村人才,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任务艰巨,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碧桂园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事业,通过学校建设、岗位培训等举措,让贫困群众掌握技能,发挥职业教育效用,实现持续稳定脱贫,防止返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夯实扶贫成效,加速乡村建设,助力贫困地区人民幸福生活落地。正如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所言,“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碧桂园帮扶广东英德连樟村俯瞰图

将知识种子深埋

4100万元 打造扶贫基础模式

早在1997年,碧桂园便成立仲明基金会,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资助广东省20所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2006年起,这一款项增至200万元。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培养其知识、文化素质,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碧桂园相关负责人称,教育扶贫致力于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固有思维和理念,是其他扶贫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在防止返贫方面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2008年11月13日,四川新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开学典礼,是碧桂园帮扶日志中重要的一笔。红白相间的崭新教学楼,在甘洛县湛蓝色天空与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显得神采奕奕。让人很难想象,一年前,这所学校还是一排排简陋的红砖房,盖着参差不齐的瓦片。

基础条件薄弱,致使甘洛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

得知上述情况后,碧桂园集团捐资重新将学校升级改造,成为集学历教育和多种技能培训为一体,教学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使更多适龄青年获得一技之长,有效助力当地贫困人民生活质量提升。

除四川新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外,20多年来,碧桂园秉承“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先后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并设立20多个专项教育助学基金,使一批批贫困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贫困,进而帮助一个家庭、一个地区摘掉贫困“帽子”。

2017年,仲明基金会将每年针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捐款增至300万元。截至2020年,碧桂园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累计捐赠4100万元,受助学生近1.2万人。

深耕教育扶贫二十余载,碧桂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的明灯,托起他们的求学之梦。

今年12月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也指出,“十三五”以来,党中央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人才培养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碧桂园将继续扶智扶志,从根本上激发其对新生活的渴望,进而使更多乡村迈向小康。

产业育万家

因地制宜 开辟“造血式”扶贫道路

随着碧桂园不断壮大,扶贫力度与方式也在不断增加。针对各个贫困地区的不同现状,碧桂园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对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实施驻村帮扶,是碧桂园规模化、系统化、精准结对帮扶的起点。曾经的树山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更不要说什么产业和致富。”如今的树山村,一眼望去,山坳间低矮破败的小平房早已不见,灰顶红墙的别墅联排成片,宛若粤北深山里的“世外桃源”。

2010年,碧桂园围绕“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战略,利用树山村现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碧桂园产业优势,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的苗圃产业。

由碧桂园提供技术、种子支持,借助“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模式,在树山村2个自然村组建农户合作社试验基地,并在9个自然村同步推进苗圃产业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带动当地群众稳步实现脱贫。

据统计,苗木产业为树山村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

时至今日,苗木种植产业已在陕西省蓝田县、甘肃省东乡县、河北省滦平县等10个地区推行,产值超过1.3亿元。截至今年11月,碧桂园苗木种植近2000亩,帮扶超15000名贫困人口。

在碧桂园不断开创、革新下,产业扶贫也在各地衍生出更多适应性强、针对性强、防返贫性强的新形式。

在江西兴国县龙下村,建设标准化灰鹅养殖基地;在陕西耀州,携手当地合作社,签订手工艺品采购协议;在广东省连樟村,投资约4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扶持贫困村创办合作社;联合9省14县,推出旅游线路,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培养返乡“带头人”,提高“富带贫”能力。

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状态,就要找到能在区域内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帮扶,碧桂园改善了各个贫困地区环境,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当人们再次提及自己的家乡,神情中满溢的,是对家乡发展的骄傲,以及对富足生活的热爱。

旧貌换新颜

“4+X”模式 加速推动乡村振兴

在树山村推行的产业扶贫收获成功之后,2017年,碧桂园将扶贫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同时,整县帮扶广东英德市78个贫困村,根据不同村镇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据悉,碧桂园结合英德市农村实际情况,设立碧桂园乡村振兴基金,激发农村脱贫内生动力,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连樟村便是帮扶地之一。

“最初来到连樟村时,从村口到村委都是田埂小路,异常难走。”碧桂园驻村扶贫负责人回忆称,连樟村山多地少,村民收入十分有限。

2017年10月,碧桂园派驻村扶贫团队,与连江口镇委镇政府、清远市驻连樟村精准扶贫工作队以及连樟村委会等,协同开展扶贫工作。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旱厕改造”、“污水处理”、“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等10项改造建设,用短短几年时间将原来的“空心村”变成“网红村”。

如今,连樟村再也不是那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绿树成荫的风景、花海与山色相结合……连樟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

“以前靠种地为生,靠天吃饭,收入很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连樟村村民邝大娘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卖土特产,一个月能增加3000多元收入。

不仅乡村旅游红火,碧桂园在建设的扶贫车间也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曾经,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7720元。如今,在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务工的村民,年收入达5万多元。现在的连樟村已成为乡村振兴样本。

对连樟村的帮扶,也是碧桂园大规模驻村,助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碧桂园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方面,努力为乡村建设加码。

痛点逐一击破

9省14县 打出扶贫“组合拳”

碧桂园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扶贫史。

自碧桂园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上升为主业之一,便开启了“全国9省14县”全面推进阶段,将英德的整县帮扶模式以及“4+X”扶贫模式批量复制到其他贫困县,惠及3747个村33.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贫困不是一日造成,成因也是五花八门。面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痛点,碧桂园坚持精准战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探索推进“4+X”扶贫模式,“4”即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统一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扶贫举措,将精准扶贫落实到位。针对性放大“4+X”扶贫模式的各项优势,对痛点进行逐个击破,将扶贫做到位,做到贫困地区人民的心坎里。

“老村长”便是碧桂园扶贫史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在结对帮扶的9省14县,碧桂园共选聘140名“老村长”。作为党建扶贫的一部分,“老村长”是本村人,能够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及时把握其思想、需求与意愿。多年的基层工作也为“老村长”与村民间架起一道桥梁,使“老村长”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村民家中存在的问题,贫困户们对“老村长”的工作也充分信任、支持。

通过“老村长”走访入户,与贫困户进行深度沟通,激发建档立卡户内生动力,全方位协助碧桂园扶贫工作人员开展惠民实事等帮扶工作,将扶贫工作做彻底,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据了解,在河北五地,碧桂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每个帮扶县召集了10名老村长,协助碧桂园扶贫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调查、“暖冬行动”、脱贫励志宣讲等工作。

截至2020年11月,9省14县“老村长”帮扶覆盖贫困人口约6.1万人次。

除此之外,碧桂园结合贫困地区人民实际需求与当下市场需求,以推动当地再就业为目的,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助力其实现初次或二次就业。

11月19日,有关部门携手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等诸企业共同开办“千校万岗·直播送岗位”就业服务直播招聘会。

本次直播,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动碧优选、凤凰到家、国华文旅等16家子公司,提供10000多个基层就业岗位,优先面向贫困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大、中专学生等群体输出,以达到扩就业、助贫扶贫效果。

据了解,此次直播共收到1764人的求职意向表。

时至今日,社会各界中坚力量携手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胜利。作为其中重要的民企力量,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公益事业已累计投入超过87亿元。“4+X”扶贫“组合拳”,构建了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也为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扶贫提供具体样本。

在碧桂园看来,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仅体现在稳健向好的营收状况,践行社会责任更是彰显企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曾用“社会效益、公司效益、员工效益三丰收公司”,道出自己对碧桂园的期许。未来,碧桂园也在深耕主业的同时,继续投身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继续践行500强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点亮北京扶贫地图

编辑:赫天雪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