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5:5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来,石景山区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分别与河北省顺平县和青海省称多县、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建立了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关系。全区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精准投入,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着力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员稳定脱贫基础,助力对口支援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胜利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景山区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接续奋斗,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会同受援地编制“十四五”时期扶贫支援专项规划,推动受援地走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华丽新篇章。
强化精准对接 持续加大投入
自2016年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和扶贫支援工作以来,石景山区成立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区级层面34次研究部署扶贫支援工作,与受援地开展交流对接31人次,召开援受双方高层联席会37次;制定实施《石景山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石景山区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石景山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社会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石景山区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10余项制度,健全完善扶贫保障机制;成立石景山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社会帮扶资金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社会帮扶资金筹集、管理、拨付;按照“一地一策一方案”的要求,制定倒排工期计划,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有力推动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脱贫攻坚、资金是保障。近年来,石景山区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力度,将脱贫动力源源不断输送到受援地区。2016年至2020年,区级财政援助资金从120万元增长至4477万元,年均增长147.1%;五年来累计投入区级财政援助资金12104万元,统筹市级资金40704万元,带动社会帮扶资金5795万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672个,引导企业开展产业扶贫22亿元,采购、销售扶贫产品总额13亿元。
今年的5月份,70岁的莫旗登特科村村民冯淑芬又领到了石景山区送来的小鸡雏,在当地村民眼里,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鸡承载的是他们的“致富梦”。自2018年开始,莫旗登特科村实施扶贫养殖项目,利用石景山区扶贫资金购买鸡雏,由贫困户申请免费领取,最终收益归个人和集体所有。2018年,登特科村发放鸡雏1.3万只,2019年增加至1.5万只,共计帮扶244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短平快”项目“小投入、大收益”,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经济收入。今年,石景山区再投入10万元帮扶资金,将“致富鸡”送到登特科镇每一个贫困人员手上,并引导广大农户发展以“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的富民产业发展新路子。
资金撬动项目,项目带动增收,近年来,石景山区对口支援地区贫困人员年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3.17万户8.76万人实现脱贫,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贫困户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动员各界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产业带动 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兴、百姓富,脱贫攻坚才能后劲足。近年来,在石景山区的大力扶助下,受援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旅游、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输血”与“造血”并行。
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忙农镇小榆村肉牛养殖扶贫产业园区,排列整齐的标准化牛圈、干净整洁的道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忙农镇下辖的15个村都是重点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9户5981人。尽管当地有着多年的肉牛养殖历史,但散户养殖方式限制了生产规模,也影响了村民增收。2018年以来,利用石景山区帮扶资金280余万元和企业捐赠26万元,忙农镇3个肉牛养殖产业园陆续建成,将家庭分散养殖转变为产业园集中养殖,同时,每个村均建设了7栋以上可存栏100头标准肉牛的养殖场,年收益均在16万元以上,不仅保障了贫困户收益分红,还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如今,忙农镇一跃成为“塞外肉牛养殖第一大镇”,牵住产业“牛鼻子”,赶着肉牛奔小康成了当地干部群众最常说的一句话。
青海省称多县称文镇曾经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严重制约牲畜业向前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为此,石景山区共投入资金550万元,实施饲草料加工生产及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当地14个贫困村建设900平方米的饲草料加工车间和饲草料储备库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建起了一座全县最大饲草料基地,延伸了畜牧养殖产业链,带动了周边贫困地区加快牛羊养殖,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促进高原牧民增收致富,为称多县“逐草而居”的农牧民迎来发展春天。
近年来,石景山区不断加大资金向产业扶贫倾斜力度,累计安排产业类帮扶资金6428.1万元,占帮扶资金总数的53.1%;积极引导本区企业投资兴业和带动脱贫。挂职干部团队通过搭建平台、服务引导、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36家企业赴受援地开展扶贫,实际投资22亿元,带动贫困人员8556人;共建产业园区14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15个,实际到位投资额43757万元,吸纳贫困人员就业103名,援建扶贫车间32个,吸纳就业88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65人。
提升就业能力 推进扶志扶智
“我在厂子里楦鞋,每个月能收入4000元。”河北省顺平县伍郎村已脱贫摘帽的何林琼,谈起如今的日子觉得非常满足。今年46岁的她,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该县一家鞋业公司上班后,她找到了一条适合的增收门路。
“扶贫车间”也是石景山区和当地在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的有效手段。顺平县万里鞋厂是专门为品牌布鞋代工的企业,2019年,石景山区在鞋厂建立了劳务实训基地,聘请师资,购买设备,教授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布鞋的本领,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也让他们在家门口的车间里实现了就业,依靠自己的手艺赚取经济收益,过上好日子。
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既节约了企业投资成本,又给贫困群众提供了在本地就业的机会,解决了养家与务工不能兼顾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石景山区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扶贫支援的首要任务,通过与受援地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强化双向精准对接,提高人岗匹配度和就业率,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设立公益岗位、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员等举措,帮助贫困人员实现就业9103人。其中,就近就业8045人,到东部省份就业772人,到其他地区就业286人。2020年,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采取“云招聘”“微平台”“家门口招聘”等方式,开展8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近百家企业、1万余个就业岗位信息,帮助贫困劳动力来京就业364名、到其他地区就业257名;通过规范设置公益岗位、支持稳岗就业补贴、引导产业项目吸纳务工等方式,帮助3935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根据贫困人口实际需求,石景山区还采取集中培训、上门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方式,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23期,培训贫困人员4749人次,提高培训就业成功率。
为推进扶志扶智,石景山区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向受援地选派29名党政干部,充实到扶贫一线,聚焦扶贫协作任务;选派266人次教育、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支教支医,通过短期讲学义诊、业务咨询指导、经验交流培训等活动,助力受援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脱贫攻坚贡献了“石景山智慧”。
强化社会动员 推动共同参与
全面动员,合力攻坚。近年来,伴随着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入开展,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和关注穿越空间飞向受援地区,为脱贫群众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多年来,石景山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立体扶贫协作大格局,组织成员单位“分批式”“组团式”赴受援地实地对接,全区9个街道、14个部门、28个社区、138家企业、23个社会组织、33所学校、10所医院结对帮扶受援地28个乡镇、108个贫困村、42所学校、10所医院。
2017年,区内集体经济企业古城泰然公司就投资20万元为称多县珍秦镇一村建设了一座糌粑加工厂。短短三个月时间,这座高原加工厂就实现了开工。2018年和2019年,公司再次追加投资80万元,帮助当地形成了糌粑产供销一体化,彻底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
全区持续深化消费扶贫,建立消费扶贫对接推进机制、扶贫产品滞销预警机制、市场主体对接长效机制。联合商业企业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在全区建立1个区消费扶贫分中心、7个消费扶贫专区和N个超市和消费扶贫专柜资源的“1+7+N”运营模式,2020年,采购、销售受援地扶贫产品约3亿元,同比增长203.6%;全区预算单位依托扶贫“832”平台采购扶贫产品1028.7万元;各级工会积极购买受援地农产品用于慰问本单位职工,50余家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受援地扶贫产品,大大解决了受援地区产品的销售问题。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顺平县西红柿出现大规模滞销,给贫困户增收和持续经营带来一定困难。石景山区挂职干部立即与区商务局联手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到当地集中采购,通过市场化方式,帮助当地农产品拓宽在京销售渠道。同时发起“石顺携手 抗疫助农”行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区相关部门会同挂职干部,协调辖区内壹公里、物美、永辉超市与顺平县农民合作社达成采购协议,采用直采直销方式,累计帮助销售西红柿约1.5吨,带动6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6万余元。北京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出现后,石景山区又与顺平县对接,紧急协调当地合作社组织大桃、西红柿等价值70余万元、160吨果蔬抵京,配送至物美、壹公里等商超并迅速上架,既稳住了贫困户“钱袋子”,又稳住石景山区群众“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