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区发扬“蚂蚁啃骨头”的扶贫精神 助力兴和、宣化、怀来敲开小康之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魏昕悦

2020-12-23 15:59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宁可苦自己,也要帮兄弟”。近年来,延庆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产业底子薄,经济基础弱,脱低任务重,自身困难多的情况下,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率先实施结对帮扶全覆盖,筹措区级帮助资金4840万元,派出干部人才206人,引进企业31家,协助贫困人口就业10708人,消费扶贫1.74亿元,社会捐赠5976万元,帮助脱贫23603人。

一串串帮扶数据,凝聚着大爱妫川情,延庆从产业、消费、健康、就业等多个领域,帮助受援地区打通了一条条脱贫致富通道。“延庆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兴和县脱贫攻坚事业,我们一定会用好这些真金白银来回馈延庆人民的真情实意!”兴和县委书记付海青动情地说。

振兴产业

增强受援地自身“造血”能力

在宣化区侯家庙乡大慢岭村,有一片长势良好的八棱脆海棠林,这是延庆区香营乡与宣化区侯家庙乡结对帮扶的心血“结晶”。2018年7月,两地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香营乡就开始围绕产业扶贫作文章,强化当地造血能力。

通过对侯家庙乡土壤、水质、气候等因素的多次考察,香营乡把自主培育的特色果品品种——八棱脆海棠林,送进侯家庙乡。“这个品种的海棠春季可以赏花,鲜可出售,余可加工,具有果实产量高,品质优,市场前景广等特点。”香营乡“金剪子”果树服务队队长周顺海全程参与了“八棱脆”海棠特色果品帮扶项目的谋划、启动到落地,更是这个项目技术“保障员”。

周顺海在自己的苗圃基地内选择合适大小的苗木,亲自运送到受援地,指导并帮助侯家庙乡共同栽植,此后又不定期到侯家庙指导并培训村民锄草、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果园管护工作。他将多年类积累的林果种植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当地村民,为八棱脆海棠项目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培养了当地种植人才,让侯家庙乡种植产业有了更多技术支撑。八棱脆海棠种植基地内有30亩共计2600棵海棠树苗,预计第三年大量挂果后,每年产值可达到10万元。

对口帮扶开展以来,像这样的产业扶贫故事还有很多。例如,投资40余万元为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引进豆制品成产线;出资300余万元收购整合本区零散养殖业,赠送兴和贫困村;投资200万元帮助怀来官厅镇发展金丝小枣加工业。“延庆区自身产业底子并不厚实,但通过多方挖掘具有延庆特色的小产业,结合兴和、宣化、怀来三地实际条件,科学推广,合理布局,让小产业发挥出扶贫大作为。”延庆区发改委主任刘聪玲介绍,截至目前,已经先后引进37家北京企业落地兴和、宣化、怀来,实现投资15.5亿元,带贫3931人,取得较好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振兴了当地乡村经济。

进入2020年,延庆区与三地的产业协作进展加快。中关村延庆园管委会与对口支援的三地经济开发区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捐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北京光华纺织集团正式签约落地兴和,投资5000万元征地;康庄镇投资30万元支持兴和民族团结乡二号村建设有机果蔬产业基地;沈家营镇为康卜诺村捐赠扶贫基金,用于鸡苗养殖;香营乡继续投资为宣化区侯家庙乡注资,用于八棱脆海棠补种;北京世园公司一次捐赠兴和县370万元,帮助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多种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正在振兴受援地区产业经济,它们就像是打开小康之门的“金钥匙”,为一个个贫困家庭铺设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以购代捐

让扶贫产品走上延庆餐桌

近日,延庆区60所学校的食堂里都多了一道特色食材——土豆。这些土豆是乘着“专车”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哈拉沟村来到了延庆,被送上了万余名学生和教职工的餐桌。总计6.5万斤的“扶贫”土豆均由哈拉沟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

土豆是兴和县哈拉沟村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2020年3月,兴和县“摘帽”脱贫,但哈拉沟村仍有部分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且大多是老年人或者患病人口。因人力物力不足,所产的土豆无法运往农贸市场或集市售卖,卖不出去的土豆,除了自家吃,余下的滞销土豆,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延庆区教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以消费扶贫的方式,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了集中采购,平均促进每户增销1600余斤,户均增收1250元,纯收入增长近8个百分点。“我们村离县城20多公里,赶着牛车去县城卖,实在不方便。但自家吃不完,来年就放坏了,就得都扔了,看着就心疼,但也没办法。延庆区教委今年从我家买了1000多斤土豆,切切实实帮到我了,非常感谢他们。”哈拉沟村村民曹淑芳说出了所有贫困户的心里话。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受援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支援地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是打通贫困地区产业下游通道,让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延庆区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建成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延庆分中心。

据了解,延庆分中心于2019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中心展厅位于东外大街60号绿富隆延庆优质农产品旗舰店一层,展出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河南省内乡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怀来县300余种优质特色产品,带动受援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延庆市民选购绿色天然、正宗地道的特色产品提供新选择。延庆区还以分中心为平台,推动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开通消费扶贫“直通车”,积极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事业单位、批发市场、学校医院及养老机构、企业、社区等“七进”活动,实现“从地头到餐桌”,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还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消费扶贫形式,在全区大力营造人人助力扶贫事业的爱心氛围。

此外,延庆区还大力支持政府单位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帮助受援地区销售农副产品,启动全国消费月活动,组织受援地农特产品进世园、长城、民宿展销。“每一份农副产品背后都是贫困地区的一个小产业,也支撑着他们的增收希望,而我们则能通过消费,来实现他们的脱贫梦想。”延庆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健康扶贫

打通贫困群众看病难“最后一公里”

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储备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健康水平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延庆区有自己的医疗特色,我们充分挖掘地区可用资源,把这些送往受援三地共享。”延庆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国华是一名赴兴和县蒙中医院支援的医生,她真切地感受到受援地区的医疗水平变化。蒙中医院是当地受市民十分信赖的医院,虽然是中医院,但是中医人才却十分匮乏。“现在我们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得太少了。”国华初到兴和,就听到蒙中医院院长感慨。

 

时间久了,国华渐渐发现,这里缺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当地人对中医的信赖。“许多人并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国华学习的是中医针灸专业,在她较为擅长的康复科(针灸科)工作。来到康复科后,她发现来这里针灸康复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脑血管病、脑瘫、颈腰椎病的患者,而且对针灸治疗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在出诊的同时,我就每天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使他们了解到针灸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为针灸科(康复科)逐步扩大了针灸的治疗病种。”国华记得,曾有一名阿姨陪患脑血栓的老伴来针灸治疗,她自己被胃痛折磨了很多年,凉的、酸的、黏的、油大的都不能吃,曾经在各大医院治疗效果都不好。国大夫了解情况后,提出免费为其针灸治疗,这位阿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胃痛基本痊愈了,可以正常饮食了。“后来这位阿姨逢人就说,本来是陪老伴来针灸治脑血栓的,结果没想到自己多年的胃病让国大夫给治好了,以前都不知道针灸还能治这个病呢。”此后,火针、中药泡洗等治疗方式也都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赖,中医技术逐步在蒙中医院各个科室铺开,辅助于各种疾病治疗。

据了解,通过开展健康扶贫,延庆区组织区属20所医疗卫生机构与受援地46所医院结对,选派61名医疗骨干赴受援地支医、带教,接收203名医护人员来延庆学习,派出28批87人次医疗专家赴贫困村诊治患者1500人次,为18名贫困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延庆区还通过捐赠医疗设施,改善当地医疗条件。期间,延庆区卫健委总共捐赠了8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并为兴和县鄂尔栋镇四铺村委会援建居民“健康自助小屋”,指导村民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和健康干预;为兴和县蒙中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1套,出具远程会诊结果18437份,引进小针刀、拔罐等中医技术12项,拓展了蒙中医院的服务领域,引来了呼和浩特的患者接受小针刀治疗。截至目前,接受适宜技术护理治疗患者1500人次,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地区的医疗服务。

延庆区还出资100万元,帮助宣化区建立7个边远乡镇流动医疗站,还帮助16所乡镇卫生院与区二级医院创建网上诊疗平台,为怀来县乡镇卫生院配备DR设备,开展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慢性病筛查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宣化、兴和、怀来三地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最后一公里”问题。

凝心聚力

编织延庆全领域“扶贫网”

2018年,延庆区属国企八达岭旅游总公司为对口帮扶的河北省宣化区塔儿村乡前堡村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张皋镇十二号村送去第一笔扶贫专款,这批资金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活水”,浇开了希望之花。随后,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持续注资支持,三年来累计为前堡村送去了30万元帮扶款,为十二号村送去了50万元帮扶款。有了资金支撑,村级产业进入了稳定盈利状态,带动两个村子摆脱了贫困状态。

在延庆,扶贫从来都是共同参与的爱心事业。一张政府引导、乡镇助力、企业参与、全民支持的全领域“扶贫网”是延庆区助力三地脱贫的底气。据介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三年来,延庆区先后组织40个部门、18个街乡镇与受援地30个乡镇结对、72个贫困村结对。三年来各部门街乡镇,援助各类帮扶资金1492万元,帮助受援地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组织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筛选替换堪用装设备、物资器材捐赠受援地,区内党员干部带头,向受援地捐款捐物;动员社会力量参与,19家企业、19个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扶贫协作工作,为受援地捐款捐物。目前,延庆区完成中国扶贫网爱心人士注册3747人,办理建行爱心卡13060张、邮政储蓄“美丽延庆爱心扶贫卡”6000余张,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到5976万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也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立足现在,瞄准未来,延庆区将持续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的“牵手”力度,巩固脱贫成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顺利衔接,不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快速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愿景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点亮北京扶贫地图

编辑:魏昕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