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参与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他们也留下了青春的影像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邱崇禄

2020-12-29 21:59 语音播报

深读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时,依然感觉到激动和振奋。

前段时间,笔者整理一本老相册,根据照片中的文字,得知相册的主人公是位女性,叫陈璧。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她是1938年初成立的“抗演三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战演剧队第三队”)的一员,这本相册记录了她与队员们当时的生活状况。

老相册的主人陈璧(左)

“抗演三队”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渡黄河时,写下了组诗《黄河吟》,冼星海读后,决定将此谱成曲;音乐组组长邬析零还向冼星海讲述了渡黄河的场景;在延安,“抗演三队”首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邬析零就是当时的指挥。

因为陈璧的这些照片,让后人得以了解“抗演三队”队员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大家闺秀投身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处于全国抗战中心的武汉,涌现出很多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光年(笔名光未然)与何伟、周德佑、胡丹沸、赵辛生(赵寻)等十几位好友在“拓荒剧团”(1935年成立于汉口)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学生,于1938年初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当时,周德佑准备排演一个新剧:《大兴馆》,剧本初稿受到大家欢迎。但缺少女演员,于是吸收了武昌群众歌咏队的陈璧、严立宇、黎琅等女队员参加。因为排演场地紧张,陈璧把家里一所大房子借给“拓荒剧团”作为排演场和宿舍。自此,“拓荒剧团”不仅有了排戏场地,而在武汉没有家的团员也有了栖身之所。他们以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在鄂中、鄂北的农村,展开政治动员,宣传抗日救国。

1938年初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下,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抗日。中共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周恩来应邀担任政治部副主任,负责领导第三厅,主管抗日宣传工作,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厅长。周恩来决定收编抗日救亡团体成立演剧队和宣传队,其中张光年组织的“话剧移动第七队”被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战演剧队第三队”,即“抗演三队”(1941年改为抗敌演剧宣传第二队,简称“剧宣二队”)。鉴于张光年共产党员身份已公开,不适合担任队长职务,周恩来任命张光年为三厅特派员,同时担任抗演三队地下党的“特别支部书记”,徐世津被任命为队长,彭后嵘、赵辛生为副队长。主要队员有田冲、邬析零、胡宗温、蓝光、陈璧、史民(戴再民)、胡丹沸、严立宇等数十人。这时的陈璧,已从一个大家闺秀的千金小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陈璧的父亲陈裕时(1877-1940),字符伯,湖北宜昌三斗坪人,年轻时在汉阳兵工厂工防营当兵,后被送到武备学堂读书。因读书刻苦聪慧过人,受到张之洞的重视,被送往日本深造。在日本学习期间,陈裕时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回国后,陈裕时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北洋政府时期,陈裕时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想以实业救民于水火之中,先后创办了织布、雪茄烟、玻璃三个工厂。但因洋布、洋烟大量倾销中国,陈裕时的织布厂和雪茄烟厂,连同还没有建立起来的玻璃厂一同倒闭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国府委员名单中,“钦定”有陈裕时的名字。可陈裕时根本没有到南京报到,更没有领取分文的工资和津贴。此后,陈裕时潜心研究佛学。日本侵华开始后,陈裕时积极号召全国佛教徒一致抗日。

受父亲的影响,陈璧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中。可惜的是,关于她的个人生平,资料并不多,笔者只查阅到,陈璧与史民(戴再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结婚,1956年,陈璧因病去世。

张光年带领队员渡黄河 写下《黄河吟》

在相册中有一张三人合影照十分抢眼,女者居中,两位男士分立两侧,三人一身戎装。照片背后已显陈旧的钢笔字迹写着:“徐世津、陈璧、邬析零,摄于一九三八年三月”的字样。

三人照片中的左侧,正是“抗演三队”的队长徐世津。从早期“拓荒剧团”到“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徐世津一直都积极投身其中,他和队员们奔赴鄂中鄂北,宣传抗日救国。同时,他还和其他队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美术宣传。在担任“抗演三队”的队长之后,徐世津为整个队伍操劳备至。可惜的是,后来在晋东南艰苦工作的环境里,徐世津因不幸感染肺痨而病逝。

陈璧(中)与邬析零(右)、徐世津(左)的合影

照片右侧是邬析零,他是《黄河大合唱》首演指挥者。根据照片背后的时间来看,此时还未完成《黄河大合唱》。

邬析零原名邬雪铃,1920年5月13日出生于上海,少年酷爱音乐,但他最初立志做一名数学家,因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析零。然而“九一八”之后,国难日益深重,年仅15岁的邬析零只好参加了“上海业余合唱队”。1936年,冼星海到该合唱队担任指挥,教唱新谱写的“救国军歌”。从这时起,邬析零师从冼星海,学习指挥,走上了以音乐为武器的抗日救亡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邬析零随“上海业余合唱队”来到武汉。在武汉,他再次与冼星海相遇,并和冼星海到多个新成立的救亡歌咏团体指导工作,他成为冼星海的得力助手。

前文提到,1938年元月,“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在武汉成立,邬析零当时便加入该队,任音乐组组长。“剧协七队”被改编为“抗演三队”后,邬析零仍担任音乐组组长。9月9日,“抗演三队”在张光年的带领下,从武汉出发,奔赴西北。9月16日到达西安后,“抗演三队”立即投入陕西各界纪念“九一八”七周年的活动中,举行戏剧演出、讲演;举办歌咏研究班、漫画木刻展等,所到之处引起轰动。经过战火洗礼的“抗演三队”,这时已经成为一支全能型的宣传队。

1939年初,“抗演三队”渡过黄河,并在这一年的2月来到延安。张光年受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先期到达延安后,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的新年晚会上,听到张光年朗诵的组诗《黄河吟》后,决定将它谱成歌曲,并请邬析零为他讲述渡过黄河时的所见所闻。邬析零向冼星海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船夫呼着号子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这次交流后,冼星海仅用六天便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晚,“抗演三队”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正式演出,礼堂挤满了听众,盛况空前。邬析零出任指挥,澎湃激昂的《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了最强劲的号角。1939年5月11日晚,“抗演三队”在延安举行告别演出。由冼星海亲自指挥,“抗演三队”、鲁艺、抗大、陕北公学等师生共五百多人组成的强大阵容,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毛泽东观看后,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单独接见了冼星海,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墨水,勉励他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力群赠送照片作为留念

相册中的另一幅照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两位年轻人一上一下坐在台阶上。男士面带微笑,女士温婉地倚墙而坐。整个画面轻松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朝气。照片背后写着:“给陈壁(注:应为“璧”)同志留念,力群。”时间是1939年5月12日。这张照片又引出另一个重要人物:力群(1912-2012)。

力群赠送给陈璧的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岁的力群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在鲁迅先生“提倡新兴版画”的思想影响下,年轻的力群拿起了木刻刀,并将原名郝丽春改为力群,意为为群众出力。

1936年初,力群与曹白、叶乃芬等进步同学组织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力群还加入了“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当时左翼艺术的活跃分子。其间,力群创作了《病》《拾垃圾的孩子》《三个受难的青年》等反映民众疾苦的作品。就在“木铃木刻研究会”成立的当年,因为他们宣传进步思想的作品,力群和同学曹白被指为“共党嫌疑犯”而被捕。最后,一位向力群要过画的未曾谋面的乡党出面保释,才结束了他一年多的监狱生活。

1938年4月13日,力群辗转来到武汉,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做宣传工作。当年9月,力群加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他随“抗演三队”奔走在山西、陕西的烽火大地上。1939年春,力群来到延安,被分配到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美术系教员。

这张图片上的时间为1939年5月12日,联系前文提到的5月11日晚“抗演三队”全体队员在延安举行告别演出,5月12日或许是力群与“抗演三队”的战友们分别的时间。

青少年时期,力群与在杭州一同入狱的同学曹白结为至交,后者将表妹刘萍杜介绍给力群,成为与力群相守一生的人。照片上那位倚墙而坐的女性是否就是刘萍杜呢?

相册中不少照片背后有签名和日期,这为笔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过,有一些并不是那么详细,其中有一张这样写道:“端:这张黑洞洞的像也给你吧!给你一个深刻永久的印象!希望我们现在是短暂的离别,将来我们还是会在一起的!温。”字迹中没有时间,名字也只留下一个“温”字。相册中很多照片都是送给“端”的,“端”指的是陈璧,侄女送给她的照片上,称她为“端姑妈”。那么,这个“温”是不是同为“抗演三队”的队员胡宗温呢?

署名为“温”的女子送给陈璧的照片

胡宗温,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5年在哥哥的带领下,加入“拓荒剧团”,从此踏上了抗敌话剧的舞台。1939年不到17岁的她,加入“抗演三队”,辗转在战争前线和大后方。1949年后,胡宗温被分配到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随团并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0年,她在电影《刘胡兰》中饰演的刘胡兰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另外,她在人艺话剧《雷雨》中,将“四凤”刻画得极为细腻,使观众印象深刻,她也被观众称为“永远的四凤”。

铭记——抗战胜利纪念专辑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