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7:06
通心络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是防治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因此该药被列入《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多个权威指南及专家共识,被广泛用于临床。
保护血管就是保护心脑
血液是人体中特殊的宝贵资源,它将人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时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又及时地将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体外,同时血液还能够防御和抵抗疾病,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人体的血管系统既是输送血液的通路,也是血液和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人体的血管系统遍布全身,从大血管、四通八达的中小血管,一直逐级细化到微血管。其中,心脏主动脉最为粗大,直径可达3厘米,像网络一样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最为细小,最小处直径仅为10微米,粗细约为一根头发的十分之一。
血管尤其是微血管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病。因此,只有人体全身的血管健康、保持畅通,才能为人体各组织器官输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血液,保证人体心脑的健康。
血管内皮受损或成致病主因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原心内科主任郝玉明介绍,正常的血管内皮光滑、致密,发挥屏障血液、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等多种生理作用,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而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脱落,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这就是“血管内皮受损”。
血管内皮受损以后,内皮下层组织暴露出来,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就会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到血管壁,沉积于血管内皮下,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与此同时,在人体中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会迅速粘附、聚集于受损处,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不仅会阻碍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通行,引发心脑缺血缺氧,而且会使血管壁变厚并失去弹性。
对于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来说,体内的易损斑块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一样,时刻威胁着健康。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越多、包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一旦发生破裂,斑块内的脂质等内容物就会进入血液、形成血栓,堵塞住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肌梗死,堵塞住脑血管就会引发脑梗塞。
通络中药可防治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尤其微血管病变属于全身系统性病变,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给出了解决方案。
该项目研究发现,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实验证实,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就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关键。这项研究被国家973计划验收专家组评价为“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研究还发现,通心络可多角度全面保护人体整个血管系统,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第一,可保护人体血管内皮不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而凋亡、脱落,可抑制血管痉挛的发生,让血管内皮正常发挥生理作用;第二,可双向调节血脂,降低对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对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防止血液中增高的脂质沉积于内皮受损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第三,可稳定并消融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斑块包膜的厚度并减少斑块内的脂质,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第四,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防治冠心病、心绞痛,而且可延长梗死区域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存活的时间,保护微血管形态完整,促进梗死区域血管新生,建立新的侧支循环,有效防治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