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洺贯: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巧妙使用象形文字的特点
京报体育 | 记者 吴东 卓然

2020-12-31 22:12 语音播报

体育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采用印章风格,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设计理念遥相呼应。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成员张洺贯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选择篆刻风格,主要传达的是,通过中国本身经典的艺术,经典的文化概念,通过对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

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成员张洺贯

记者:你能否为大家普及一下“印宗秦汉”这一词的来源?

张洺贯:秦汉的印章属于篆刻艺术史上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是明清时期的流派印风。秦汉时期的汉印有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铸造的,风格偏向于典雅、规范的形式;另一种叫做“将军印”,也叫“急救章”,顾名思义是很快、很轻松、很写意的一种风格。这两种篆刻风格一直在篆刻发展史中被后人所推崇,被奉为篆刻圈的“金科玉律”,以它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作为篆刻的典范,以及学习的典范,一直传承到今天。

记者:当初是怎么考虑用汉印进行体育图标的创作?

张洺贯:中国文字在秦代和汉代的发展,主要以大篆和小篆为主。大篆与小篆字体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形性,这样的象形性便和运动的、轻松的、跳跃的感觉类似。后来的文人篆刻比较偏重于个人风格化的突出,因此我们选择了秦印、汉印这种象形性比较强的文字为主。

记者:篆刻与运动、图标相结合的设计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张洺贯: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在篆刻过程中会出现“崩残”,我在用刀刻石头的时候,由于不能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得比较快的时候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了提示速度的位置的话,它是合适的,但是出现在了身体的结构上,比方说腰部、肩部这种体现身体结构的位置上,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一些影响,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简单来说,篆刻这种天然的崩残效果,与图标本身的清晰度、传达运动特征的情况,有一个比较难接洽的问题。

记者:我们看到图标后觉得挺新潮的,但是篆刻又是一门比较古老的艺术,您觉得如何通过体育图标展现中国的篆刻文化?“新潮”与“古老”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张洺贯:包括书法与篆刻,其实我们一提到这些便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但其实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大家可能对书法、篆刻、国画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但其实今天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包括这次我们选择篆刻风格作为表达主题,也有这样一个意义,要传达中国经典的艺术,经典的文化概念。


编辑:卓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