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翠推广乌兰察布马铃薯:“让更多大学生回来建设家乡”
北京晚报 | 记者 韩梅

2021-01-28 10:22 语音播报


薛新翠是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土生土长的大学生,7年前因为觉得家乡又穷又小,离乡到“大城市”打工。2016年,听说京蒙帮扶企业——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将在乌兰察布援建国家级马铃薯博物馆,博物馆需要一个文化讲解员,薛新翠主动请缨,一举成功。

2019年3月,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薛新翠的讲解,从乌兰察布马铃薯简介,到世界马铃薯传播,又提升到科学种植、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小土豆如何成为脱贫致富“大产业”……那份自信大方,让人“眼前一亮”。

“种了一辈子土豆,只知道种土豆、收土豆、卖土豆,听了小薛的讲解,才知道土豆里还有那么大学问。”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马铃薯种植户李紫说。

“其实,马铃薯博物馆带给当地的,还不止这些。”薛新翠说,乌兰察布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盛

产马铃薯,拥有400万亩土地适宜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及鲜薯年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级首位。早在2009年3月,乌兰察布市就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以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为了传播家乡马铃薯文化,助力乌兰察布打造“中国薯都”的品牌文化,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知名度、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薛新翠刻苦学习马铃薯文化以及国内外马铃薯产业知识,通过她的收集、整理和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了无数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参观学习。

2019年9月,“中国乌兰察布马铃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在此召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博物馆让国内外行业大咖赞不绝口,大家也开始对“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刮目相看,促成了多项合作落户乌兰察布。

去年6月,博物馆迎来了北京现代农业名企——宏福集团代表团参观调研,代表团通过薛新翠的介绍,了解到乌兰察布依靠“小土豆”发展建设的业绩,当天就与乌兰察布签订“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项目。

薛新翠用行动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文化活力和发展活力,马铃薯博物馆已经成为乌兰察布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如今,薛新翠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收入远远超过她当年的“梦想”。她的故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在外漂泊的乌兰察布大学生回乡创业。

“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家乡脱贫攻坚事业,爱上家乡,建设家乡,用文化引领家乡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薛新翠说。

老乡-脱贫攻坚答卷

编辑:张晶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