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满夫妇在家门口勤劳致富:“‘绿饭碗’让生活如花开放”
北京晚报 | 记者 金可

2021-01-28 11:08 语音播报


临近中午,门头沟区西边小山村河南台村村民王德满和王育红夫妇正在自家小院儿里忙活。老两口今年一个66岁,另一个69岁,他们家曾是村里的低收入家庭。如今,王德满在村里的几个民宿工程里打工,手艺不错的他每天按“大工”计酬,一天收入将近200元;王育红也没闲着,在村里的扶贫助残项目里做文创产品,每个月的工资能达到2000元以上。往日窘迫的生活早就“翻篇儿”了。

黑瘦的王德满身体不好,重活累活干不了,媳妇儿又有残疾,每年家里光看病吃药就要花不少钱。没法外出务工的老两口在村里就守着那一亩多地的玉米和果树,算上各种收入,一年也就五六千元进账。

变化,发生在2019年。河南台,地理位置独特,紧邻G109国道,背靠青山、面朝永定河,推窗见景,附近还有京西十八潭等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民宿在内的系列产业陆续被引进。

第一书记刘斌引入社会资本,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了旅游文化公司,投资1000万元,先期计划改造4000平方米左右村民院落,开20套民宿。刘斌心里有本账,河南台村经济相对落后,仅有200亩果树地。村里户籍人口有395人,常住人口为120人,且多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和王德满一样的低收入户不在少数,全靠干些散活儿,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没有新饭碗不行。民宿产业让村里的低收入户端起了“绿饭碗”。

村民的闲置房屋被租下来集中打造为各个风格、主题的民宿院落。王德满现在打工的院子就是以后村里民宿的“前台”和“会客厅”。房内大大的落地窗,可尽览河南台村美景。王德满家一套闲置的小院儿,也已经签约流转出去。他家这个院子面积小,结构紧凑,改造后正适合一家三四口人在此居住。

“一年租金大约1万元,等运营后,他家人就做管家,每月也有固定收入。”刘斌介绍,如今村里已流转村民闲置院落10户,预计投入运营后,每户村民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还能提供10至12个长期就业岗位。

前不久,雁翅镇河南台村“匠馨益梦扶贫济困助残增收基地”揭牌成立,王育红成为第一位签约的村民,这个扶贫项目已吸纳30多名村民,以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为主,通常情况下,加工一个文创礼盒的酬劳是3元,一人一天的收入约120元。

就像大伙儿投票给村里新产业起的名字“南台花开”,河南台村如花开的新生活,来了。

老乡-脱贫攻坚答卷

编辑:张晶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