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齐上阵 走上脱贫路
北京晚报 | 记者 曹政 王海欣

2021-01-28 11:15 语音播报


7年前,苦难降临到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协代苏木(乡)哈久嘎查(村)的一间简陋农房里,王刚在放羊的时候染上了布鲁氏菌病——一种在牧区高发的传染性疾病。紧急手术后,王刚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下肢瘫痪了。哪想祸不单行。因为王刚手术和住院一个月要花费14万元,他的父亲王小君骑着摩托车到处为孩子筹钱时,却在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儿子手术的钱刚筹上,父亲的病又要花7万多元。算上后续在当地医院康复的费用,父子俩看病的医药费将近30万元,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低谷。

“咋办?”一家人赶上了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在科左中旗,当地立足以节水农业、肉牛养殖、生态产业、光伏扶贫、庭院经济为主的产业扶贫,使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固定在产业链,增收在产业链上。

很快,王小君家迎来了新“成员”——扶贫牛。近几年牛市火热、价格高涨,新出生的牛犊每头都能卖到5000元;再养半年,一头牛的收入就能破万。这事对王小君来说不难,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牛,之前缺的就是养牛的资金。

如今,不仅有了扶贫牛,王小君家的后院还建起了全新的牛棚,资金来自政府补贴。考虑到父子俩的身体状况,定期有医生登门送药、检查身体;王小君还当上了护林员,每年收入又能增加1万元;秋收时节,庄稼地收割需要农机,村集体购置的农机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也能替他节省千元的租赁费……

各方的帮助也让这一家人干劲儿倍增。去年初,父子俩在前院撒下种子,蔬菜一茬儿接一茬儿地长,几年前栽植的果树也终于结出果实,再加上后院传来“哞哞”的牛叫声,这个家里到处都透着生活的希望。

老乡-脱贫攻坚答卷

编辑:张晶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